增程电动,这趟百年老船为何今日乘风破浪?
谁能想到,1900年那会儿,当汽车还是个稀罕物件儿,费迪南德·保时捷就捣鼓出了个“混搭”——Lohner-Porsche Mixte。
这车,不直接烧油跑,而是靠电池驱动电机,内燃机只负责给电池“喂奶”。
这不就是咱们现在热议的增程技术嘛?
可想当年,电池技术不给力,铅酸电池又笨又跑不远,这“异类”产品,终究只留在了史书里,沉寂了近半个世纪。
这技术,就像被雪藏的绝世高手,一直在等待时机。
直到2008年,雪佛兰Volt的出现,才让它重回大众视野。
56公里的纯电续航,570公里的综合里程,着实缓解了不少早期电动车的“里程焦虑”。
但好景不长,高昂的成本和不突出的实际体验,让它在2019年黯然退场。
你说,这技术到底怎么了?
是它不行,还是咱们没“懂”它?
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时机未到”。
当年,无论是技术瓶颈,还是市场需求,都还没准备好迎接增程。
你想啊,电池又重又贵,发动机和电池还得一起塞车里,这无疑增加了车重和成本,操控和能耗自然受到影响。
加上当时行业普遍看好纯电的“终极路线”,大部分研发资源都涌向了电池能量密度和快充技术,增程技术自然被冷落。
更关键的是,那时候的新能源车,多半是家庭的“第二辆车”,主打城市短途代步,100-200公里的续航足够了。
长途出行?
大家还是会选择家里的燃油车。
增程技术的“长途补能”优势,根本施展不开。
而且,“一台车包揽所有场景”的消费理念还没形成,市场自然没有强烈的需求。
要是你当时是个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家里已有燃油车和纯电车,谁还会掏钱买个增程车?
可如今,风水轮流转!
为什么增程技术突然就成了市场宠儿?
这背后,是技术进步、消费需求和车企战略的完美契合。
笔者的观察是,电池成本的跳水,是第一个关键变量。
现在,增程车型可以搭载更大容量的电池,纯电续航里程直接飙升。
理想L9的215公里纯电续航,足以让你一周只充一次电,日常通勤基本告别燃油机。
而且,增程器本身也在进化,不少车型采用阿特金森循环,专为发电优化,油耗更低,噪音震动也控制得很好,开起来,几乎就是纯电车的体验。
曾经的“重、贵、吵”,如今已大为改善。
用户需求也在悄然改变。
新能源车普及率提高,“单车多场景”的需求日益迫切。
大家既想享受用电的经济实惠,又害怕长途旅行的“里程焦虑”。
增程技术,恰好就是那个完美的“薛定谔的猫”——既能纯电通勤,又能油动远行,完美解决了用户的痛点。
想想问界M7,4.9秒的零百加速,跑高速不用排队充电,这不正是家庭用户满载出行时的理想选择吗?
车企的“算盘”也打得精明。
对于理想、问界这样的新势力,没有燃油车技术包袱,增程是它们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理想精准切入“家庭用户”市场,L系列销量长虹,就是抓住了“既要续航又要舒适”的痛点。
问界则凭借华为的技术加持,迅速抢占市场。
宝马这样的传统大厂,也能在推进电动化的同时,保留发动机的优势,算是稳妥转型。
零跑更是瞄准20万以下区间,用高性价比吸引务实派。
看看数据:2023年,国内增程车型销量突破80万辆,理想、问界两家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这足以说明,市场已经用钱包为这项技术投了赞成票。
增程技术的这次“逆袭”,绝非偶然。
它就像一位蛰伏百年的智者,终于等来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精准地解决了当下消费者最关心的续航和成本问题。
它也为不同类型的车企提供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从“皇家特供”到“家庭首选”,这趟老船,正乘着新能源的东风,驶向更加广阔的海洋。
有人说,增程只是“过渡”,终将被纯电取代。
笔者不这么看。
技术没有绝对的“过渡”或“终极”,关键在于它能否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如果未来增程器效率再攀高峰,再结合超充技术,或许它能覆盖更多场景。
毕竟,对于我们这些消费者而言,能实实在在解决出行需求的,就是最好的技术。
增程技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不断适应,不断进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