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底下,展馆还没有正式开启前的成都车展,现场是一种奇异的安静——灯光还在架调,地毯还在细致地吸尘。此刻,哈弗大狗PLUS被一块灰蓝色布料盖着,像个情绪复杂的罪犯,等待着揭发它的“真面目”。镜头转向侧面,一只手轻掀车衣,易车编辑用单反拍下它全新前脸的第一张特写。我蹲在一旁,思忖着:一辆SUV改个嘴脸,算是真容重塑,还是按部就班地例行升级?如果我是这车设计师,现在,会在意别人最先拍到的是哪个角度?
把时间往回拨几天,哈弗官方悄悄递出消息——现款大狗要升级,名字叫大狗PLUS。汽车圈这两年名字都奔着大、长、PLUS去,仿佛不来点放大滤镜,都赶不上时代步伐。回到现场,所有人都瞄着它的“脸”:前格栅半封闭,镀铬横条加上发光的“HAVAL”牌标,一副“这回我想红,大哥能给点灯光吗”的架势。外观翻新,是车企惯用的第一步,无伤大雅,却足够挑起某些人的兴奋神经——毕竟还没到真刀真枪的动力与配置部分。
细节往里看,编辑的第二组图片锁定中控区。一个14.6英寸悬浮大屏,像在说“你买车不是为了开,是为了能刷屏”。方向盘换成两幅平底设计,顺手怀挡,用户听着高大上,其实是把“挂挡”这件事做得像摸鱼、顺滑且失去仪式感——操作流畅了,感情淡了,职业驾驶员可能要去怀念三十年前的手动杆。座椅通风加热、手机50W快充、全景天窗、10扬声器,配置都标配得跟家用小型影院似的。HUD抬头显示还在,证明厂家还喜欢让驾驶员“分身视力”,一只眼在前面,一只眼在仪表。
动力部分,哈弗大狗PLUS“沿用”策略,1.5T和2.0T两种排量燃油机,插混用的是1.5T加电机。这组合像老朋友聚会,看看谁变瘦、谁变胖,但都还是那群人,聊得是上一场的故事。新车主打“多元动力选择”,期望用“各取所需”来包容不同的用户口味。只不过,从车型迭代规律上说,这里的“多元”,更像是在同一家自助餐厅里加了一道新口味,却还是那几样主菜。至于“动力革新”,车厂是懂得节制的,毕竟油电切换的成本比披上新前脸低多了。
讲到这儿,如果要问我的专业视角——这个PLUS最值得琢磨的,还是它外观的城市属性提升。在大狗刚上市那阵子,它是“轻越野”造型担当,很容易跟自驾、休旅、年轻冒险挂钩。如今改名上PLUS,一系列“豪华城市”味道上身,SUV的身份偷偷地往家庭和通勤人群靠拢。而技术层面看,这种“进化”,实际上没有跳出现有整车平台的框架,换句话说,是外壳和氛围上的包装,远不如动力架构或底盘系统更能构成“革新”。但市场嘛,很多时候都靠皮相炒初见。
试着分析产品命名与配置调整的意义。车企每年“PLUS”一下,是不是在引导消费升级,还是粉饰岁月痕迹?其实*证据链*很简单——大部分年份的换代,改动点都集中在前脸格栅、屏幕加大、标识点亮、配置表长一点,动力、底盘、空间变化有限。像职业侦查员抓案件线索,有时你只看到了换了帽子的嫌疑人,核查下档案,发现犯罪手法没变。产品迭代如此,消费者每年“买新车”,买到的只是被重新命名的熟人,不是新伙伴。
说到体验,多数用户最关心的是“开起来的感受”,结果却经常被“中控屏大了”、“按键能点亮了”转移了注意力。临场操作,怀挡和平底盘设计谁用得更顺,估计只有雨夜堵车时才见分晓。配置升级,往往也和家庭影院的装备过剩一样,10扬声器听得多了,电台主持人声线都变得神秘。HUD抬头显示,本来是辅助安全,如今倒有点像玩命辅助驾驶分心。
这类产品发布,编辑忙着拍照、观众忙着转发,厂家忙着造势,一圈人像案发现场的小组侦查,谁都在找新的证据,但证据其实刚刚好够“升级”而已。职业病使然,我总觉得这些发布会有点像“连续剧”:情节变动有限,表情管理到位,黑色幽默暗藏于每一句“真升级”。说句实话,汽车市场的创新就像派出所笔录,总是在同一张表上划新勾。
到这里,也不必下结论。新车究竟能不能“掀起浪花”,是靠用户投票、还是靠厂家“加镜头”、加灯光?还是像大多数轿车和SUV的生命周期一样,终归是周期性换脸,而内核变化有限。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样的证据,把“真正的升级”和“巧妙的包装”区分开来?如果你是现场试车的编辑,或者是站在购车选择路口的买家,这样一次PLUS升级,到底值几分期许?这问题,恐怕要等每个人自己来破解了。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