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机相册里,废片永远比正片多,尤其是在路上拍的。隔着一层晃动的车窗玻璃,再美的风景也得打个七折,抓拍?那基本等于随缘。多少次从隧道里钻出来,迎面撞上一片豁然开朗的山景,等我手忙脚乱摸出手机,最好的光线和角度早就溜走了。
这种懊恼,好像成了自驾游的某种标配。
然后华为这帮人,好像真的听到了这种抱怨,直接不跟你讲道理,给车安了三十六只“眼睛”。没错,就是最近在甘肃张掖路试的享界S9T。这台车搞出的“旅拍模式”,听起来就像是给所有“手残党”司机开的一个巨大外挂。
这三十六只“眼睛”可不是凑数的,除了那个192线的激光雷达像个瞭望塔,还有固态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11个高清摄像头分布在车身各个角落。过去我们总觉得这些是给自动驾驶用的,是车在“看路”,但现在,华为让它顺便也帮你“看风景”。
想法其实很简单,执行起来却全是细节。比如,它不单单是录个像就完事了,而是能让你在车内视角和车外上帝视角之间随便切换。车里的人在笑,车外的风景在跑,甚至仪表盘上的时速和音乐信息都能一并记录下来,这不就是原生自带的Vlog素材库吗?
前几天流出的实测视频里,那个场景我印象很深。车辆行驶在壮阔的丹霞地貌中,驾驶员压根没碰任何设备,就动了动嘴,喊了一声“小艺”,旅拍模式就启动了。镜头从车头掠过山脊,又切到车内家人的表情,整个过程流畅得像是有个专业的摄影团队跟着车在跑。
说白了,它解决了一个最根本的痛点:驾驶者本人,终于也能成为旅途的记录者,而不再仅仅是司机。
当然,这套东西背后是华为那套已经迭代到ADS 4.0的乾崑智驾系统在做支撑。强大的算力不光用来计算路况,也分了一部分来处理这些视频流,进行智能化的剪辑和呈现。这让“旅拍”不再是个简单的行车记录仪升级版,而是一种全新的内容创作方式。它把汽车从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变成了一个移动的、智能化的拍摄平台。
市场反应也很有意思。这台车预售价32.8万起,不算便宜,但开启预订24小时订单就冲破了2万台。这个数字背后,买单的恐怕不只是看中它的空间和豪华配置,更是被这种“科技服务于生活”的细节打动了。大家厌倦了堆砌参数,开始真正关心技术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体验。
以前的旅行车,卖点是“能装”,装下全家人的行李,奔向诗和远方。现在的享界S9T好像在说,“能装”是基础,我还要帮你“能记”,记下你奔向远方路上的每一个瞬间。
这种产品思路的转变,其实比单纯的技术突破更有味道。它意味着智能汽车的竞争,已经从硬件竞赛悄悄卷到了场景体验的维度。谁能更懂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真实需求,甚至创造出用户以前没想过但用过就离不开的需求,谁就能在下半场站得更稳。
等到9月16号正式上市后,估计会有更多人开着这台“会拍照的旅行车”上路吧。以后,我们翻看旅途回忆,可能主角真的不再是那块模糊的挡风玻璃,而是故事本身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