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 Al-Futtaim 公司一下订了 5000 台问界 M9,这事儿听着挺猛的。赛力斯工厂单月产能也就 8000 台出头,这笔订单差不多得赶两个月,连轴转都不一定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问界 M9 长 5.5 米、轴距 3.3 米,这车尺寸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咱们中型豪华 SUV 里算偏上了。但别觉得尺寸上的竞争赢了就万事大吉。中东土豪特别讲排面和实用,油费虽然不算啥,但续航焦虑也是真存在。问界 M9 是增程式混动,电池加内燃机的组合,说白了不光靠电跑路,遇到长途也不用心慌。跟那些纯电车比,中东这种大环境下没那么忐忑。
场里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这次大订单算是给问界打了场强心针,别光盯着数字,交付压力也不小。订车容易交车难,尤其这么大手笔,还得保证品质,赛力斯肯定得拼命趴在生产线上,估计加班加点少不了。可等会,我话得收回来,这5000台怕是会分批交付,毕竟工厂产能有限,客户也讲究质量保障,既不能拖,也不能糊弄。
有意思的是,Al-Futtaim 背后的实力不容小觑。这家公司在中东代着不少豪车品牌,宝马、奔驰啥的都有。能这么爽快下单问界 M9,说明人家真对这车眼熟得很,不是靠忽悠玩概念。之前一位中东博主说试驾体验比他以前开的豪华SUV舒服,后面评论区一堆人问买车渠道,这实际上预示着当地市场对这类车需求在变。
我试着算了算,这5000台按均价 45 万算,总价得 22.5 亿元人民币。换普通企业,这么大手笔直接砸出去了,压力山大。赛力斯这次不仅是卖车这么简单,打开了中东市场这扇门后,紧接着可能就是更多订单、可能的区域代理权争抢,还有品牌形象和后续服务体系的布置。供应链也得跟上节奏,零部件供给、物流配合,缺一不可。这就像家里你买了个大冰箱,得重新规划厨房空间,不能头脑发热拍板就完了。
提个我没细想过的猜测:这次订单也可能刺激其他国产新能源车厂家加速海外布局。毕竟市场容量大了,万一弄成了下一个国字招牌,谁还甘当配角?(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供应链,生产问界 M9不是单纯把配件拼起来那么简单。就像家里做饭,食材要新鲜,厨具得跟上火候控制,既要火候刚好不能糊,也需口味合适不太油腻。赛力斯研发和供应链端这盘棋,一环扣一环。尤其电池组和增程系统得配合精细,稍有闪失,车开着不顺溜。中东高温也给零部件稳定性带考验,电池重心和车身动态平衡都得该考虑。
还记得我上次跟一个修理工聊,他说:问界车轮基本用的复合材料,轻但抗压强度高,不过激烈开的时候,转向部件相对容易有损伤,哪怕是大厂的,也避不了这个‘崴脚’难题。我当时嫌麻烦,没深究,但这次大订单下去,厂家肯定要盯紧这点,毕竟土豪客户一怒摔车可不合算。
咱先不说市场打法,我倒关心这价格会不会稍微松动。批量生产必然带来成本下降,这根本是经济学 101。去年看到某国产新能源品牌出口多了,国内售价直接降了 1 万多,像我们这种普通车主,是实实在在的受益。我估计问界 M9在保持豪华感的基础上,搞点入门版本加速下沉市场,也不是没可能。
回头想想,为啥中东会看上问界 M9?没准在咱们看来增程式混动有点鸡肋,可是他们看重的稳定续航+长续航,还有高端舒适集合体,刚好符号他们几个核心需求。我也很疑惑,这会不会是个转折点,让咱厂商少点纯电的焦虑,多点思考实用性和用户接受度之间的平衡?你怎么看?
对了,你觉得赛力斯这笔大单,会不会成为国产SUV冲击欧洲市场的敲门砖?欧洲消费者讲究严苛,对质量和服务的要求严到不行,中东订单的成功,能不能复制到欧洲?估计这个还得继续观察。
最后扯个远的,我朋友圈一个车友开玩笑说:中东土豪真有眼光,买辆这么大块头又科技感十足的车去炫,连方向盘上的按摩功能都成了社交资本。听他这么说,我心里头竟然有点羡慕,也有点无奈——咱就差那个土豪待遇了。
说实话,5000台大单虽猛,但能否持续下去也有不少变数。未来几个月问界 M9的表现,售后口碑,产能稳定,都是观察点。别光盯着数字,质量和口碑才是踏实的底气。
话说回来,咱们普通消费者真能从这大单里得到啥实惠吗?或者,问界 M9还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高端车标杆?这车的转向系统能不能撑住这些土豪的激烈驾驶呢?你心里有谱没?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