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了12年车以后,才明白热车的正确做法,新手别再做错了
嘿,各位老铁,咱们今天聊点啥?聊聊“热车”吧!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你要是搞错了,那可真是“伤车又伤钱”啊!你说现在都2025年了,科技这么发达,咱们的车也早就不是“化油器”时代的老古董了,可为啥还有那么多人,尤其是刚拿本的新手朋友,一上车就“原地怠速”个十分钟八分钟,非得等水温表“蹭蹭”往上涨才肯挪窝?这操作,真的对吗? 我开了12年车,从南方的艳阳高照到北方的冰天雪地,从城市通勤到青藏高原,啥车没开过?啥天气没经历过?今天,我就掏心窝子跟你们聊聊,这“热车”的门道到底在哪儿,别再被老观念给“忽悠”了!
先说说,“热车”到底是为了啥? 简单点讲,就是为了让发动机达到最佳工作温度。你想想,冷天早上,摩托车为啥难启动?启动了还得“轰”两下油门?因为冷,汽油流动性差,雾化不好,发动机“有气无力”啊!以前的汽车也是这个道理,化油器供油,冷车时混合气太“稀”或者太“浓”,不热一热,开起来确实抖得像筛糠,油耗还高。所以,老司机们养成了“原地热车”的习惯,等发动机水温上来,一切就顺了。这习惯,一代传一代,成了“金科玉律”。但问题来了,现在是2025年,咱们的车,还是那个“老破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现在的车,早就用上了电喷系统,甚至是缸内直喷,电脑(ECU)控制得明明白白,冷启动时会自动加浓混合气,根本不需要你原地“轰”油门来“照顾”它。 你原地热着,发动机在怠速运转,转速低,喷油量相对少,但温度又上得慢,这会导致什么?机油! 机油在低温时粘稠,流动性差。你原地热车,虽然水温在升,但机油的循环速度很慢,发动机内部很多关键部件,比如凸轮轴、气门机构,可能还没得到充分润滑呢!这就好比你早上起床,身体还没完全苏醒,你就直接来个百米冲刺,能不受伤吗?所以,“原地热车”对于现代汽车来说,非但不是“保护”,反而是一种“慢性摧残”!
那么,正确的热车方式是啥?记住两个字:温和! 具体怎么操作?第一阶段,等30秒。 就是车辆启动后,别急着挂挡走人,等个二三十秒。这二三十秒干啥?就是给机油一个时间,让它从油底壳被机油泵打起来,充分润滑到发动机的各个角落。这就像你早上起床,先喝杯温水,让身体“醒”过来一样。这30秒,足够了!第二阶段,边走边热。 30秒后,挂挡,轻踩油门,缓慢起步。记住,前几分钟,悠着点开! 别一上路就地板油,也别高转速爬陡坡。保持低转速、低负荷行驶,让发动机在“温柔”的工况下,水温慢慢上来。等水温表指针到了中间位置,也就是正常工作温度了,你就可以正常驾驶了。这整个过程,就是“动态热车”,它比原地怠速热车效率高得多,对发动机的磨损也小得多。 网友们怎么说?有位老哥调侃:“以前是‘车等人’,现在是‘人等车’,不对,是‘人等机油’!” 还有位北方的兄弟说:“以前冬天,车一启动,我就在车里听广播,等个十分钟,现在?30秒后直接走人,省时又省油,关键是心里踏实,知道没在伤车。”
当然,咱们也得实事求是,南方和北方,情况确实不一样。 像我老家南方,一年到头也没几天零下的,冬天也就几度,这种天气,你甚至启动就走都行! 因为温度没那么低,机油流动性还行,冷启动的冲击小。但我个人习惯,还是会等个二三十秒,图个心安,毕竟车是自己的,爱惜点总没错,预防万一总不是坏事,等着二三十秒也不会坏车。 但到了北方,尤其是东北、内蒙,冬天零下二三十度,那真是“冰天雪地”。这种极端天气下,情况就特殊了。原地热车,有时候是“无奈之举”。 为啥?第一,变速箱冷保护。 有些车型的变速箱油在极寒下会变得像“果冻”一样粘稠,刚启动就挂挡走,变速箱会“罢工”,你踩油门它就是不走,强行驾驶,损伤巨大。第二,视线问题。 车上一层厚厚的冰雪,你得先花时间清理。等你清理完,车也热得差不多了。第三,暖风问题。 天寒地冻,你不等点暖风出来,开着车跟“冰窖”一样,人也受不了。所以,在北方极寒天气下,适当原地热车几分钟,让变速箱油温上来,也让驾驶室暖和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记住,时间别太长,三五分钟足矣,千万别“一热就是十分钟”。 有句话说得好:“南方热不热车都一样,北方热车是无奈,但别把无奈当习惯。”
最后总结一下,我开了12年车才明白,对于绝大多数现代汽车和大多数气候条件,正确的热车方式就是“启动后等30秒,然后温和驾驶几分钟”。 原地长时间怠速热车,等于“毁车”! 它不仅浪费燃油,增加积碳,还会因为机油循环不畅而加剧发动机磨损。别再被“老司机”的经验主义给“绑架”了,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用车观念也得更新换代。 你看,连上课都用多媒体了,咱们热车,也该“升级”了!所以,下次你再看到有人在车里“原地热车”十分钟,你会怎么做?是上前“科普”一番,还是默默一笑,然后“温和”地驶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