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主又要“敲门”过冬?YU7门把手结冰引热议,官方回应槽点

造车还得靠敲门?雷军的“极致设计”遇上极寒天气,用户的愤怒藏在结冰门把手里!

5月23日,小米汽车就“YU7门把手冬天是否会冻住”这一问题,发布了一则看似“淡定”的官方回应,表示:“在极寒天气,表面可能会结冰,用户可以通过按压、敲击等方式破冰。”

这下好了,原本说好是智能电车,结果冬天一到得靠“人肉敲门”?不少网友当场炸锅,吐槽雷军这是把“人车交互”玩成了“体能挑战”。

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

小米的“电动内翻门把手”到底是科技创新,还是设计翻车?

官方的回应是专业解答,还是冷冰冰的甩锅?

门把手结冰这事,难道只是小米的问题,还是整个新能源行业“冬天怕冷”的老毛病?

最关键的是,小米汽车的用户,到底是买了“未来科技”,还是一场“现实试验”?

小米车主又要“敲门”过冬?YU7门把手结冰引热议,官方回应槽点-有驾

电动门把手真“高级”?网友:高冷到了结冰……

首先,咱得交代一下小米YU7这个门把手到底啥造型。

小米采用的是所谓的“电动内翻式门把手”,在不使用的时候会收纳在车身内,只有在解锁或靠近时自动弹出,号称是为了美学设计与空气动力学兼顾,减少风阻、提升续航。

听起来是不是很“高端”?但现实却啪啪打脸。

到了冬天,东北、内蒙、黑龙江的车主纷纷发出灵魂拷问:

“你这门把手遇到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不就直接冻住弹不出来了?我还得徒手刮冰敲门?”

结果,小米官方果然回应了:“结冰属正常现象,可以敲、可以按、可以清冰渣。”

一句话总结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把冰弄掉,我们设计没问题。”

这就好比你买了个智能马桶,结果冬天不加热,客服告诉你:“可以先用热水瓶预热座圈。”

这还叫智能?这不就是高科技“返祖式”设计吗?

小米车主又要“敲门”过冬?YU7门把手结冰引热议,官方回应槽点-有驾

不是小米太实诚,是官方回应太敷衍!

小米这次的回应,虽说没有躲避问题,但通篇都透露着一股“工程师风味”的冷漠:

“功能体验优秀”——可在极寒天气你就是打不开;

“可按压敲击破冰”——那我是不是还得随车带个锤子?

“建议停进地库”——问题是,有多少北方车主住在带地库的小区?

这回应,听着就像医生对感冒病人说:“多喝热水。”

关键是,小米还在回应中写了这么一句:

“我们建议您在极端天气将车辆停放在地库等室内场所。”

对不起,这句话直接把无数北方车主气笑了:

“你是让我给车买套房吗?”

也有网友讽刺道:

“以前开油车是冬天打不着火,现在开小米是冬天门都进不去。”

小米车主又要“敲门”过冬?YU7门把手结冰引热议,官方回应槽点-有驾

门把手结冰不是新鲜事,但小米的锅推不掉!

有人说了:“新能源车门把手结冰不是只有小米的问题,特斯拉、蔚来也冻过。”

这话没错,特斯拉的隐藏门把手在极寒天气也出过不少事,但那是2018年就被骂过的“前车之鉴”!

特斯拉后来升级了门把手加热功能,蔚来也增加了门缝加热胶条,理想直接做了机械应急开门设计。

可小米呢?2024年刚交付新车,结果冬天还没来,问题已经“预热”了。

更离谱的是——这个问题是在还没真正进入冬季的5月就被网友预警了,小米你不觉得尴尬吗?

用户对小米的失望,不仅仅是因为“门把手冻”,而是对小米所谓“极致用户体验”彻底破防。

雷军不是说过:“我们要造年轻人第一辆车”?可结果你让年轻人冬天在零下20度的风里“敲门求进”,这到底是未来感,还是笑话?

你买的是车,不是“半成品实验平台”

很多支持小米的人会说,小米是造车新人,第一辆车出现一些问题很正常。

小米车主又要“敲门”过冬?YU7门把手结冰引热议,官方回应槽点-有驾

这话当然有道理,但问题是——小米卖车的时候可没说是“实验品”,也不是内部测试版,而是明码实价20多万的“量产商品”!

消费者不是车评人,也不是工程师,更不是你雷总的“粉丝志愿者”。

大家花二十几万买车,是为了安全、舒适、稳定,而不是买来参与“工业设计实习项目”。

而且现在的问题不只是“门把手”这么简单。

你看看过去两个月,小米汽车出了多少“争议新闻”:

有人吐槽HUD投影模糊;

有人说车机卡顿、地图导航失灵;

有人拍到激光雷达罩积雪失效;

还有人发现小米APP显示的数据与实测续航严重不符……

一辆车刚上市就被各种“Bug填满”,这不是问题小,而是**“底层测试机制存在系统性问题”**!

这才是大家最担心的地方。

从“科技信仰”到“用爱发电”,用户的信任还能撑多久?

小米之所以首车能火,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雷军本人的影响力和品牌积累。

小米车主又要“敲门”过冬?YU7门把手结冰引热议,官方回应槽点-有驾

但你不能永远靠“情怀”卖车,毕竟汽车不是手机,出现故障不仅仅是“卡一下”,而是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当年小米手机刚出时,有人愿意忍受卡顿、发热,因为便宜。

可现在,小米汽车可不是“性价比爆炸”的标配,售价横跨21.59万-29.99万,你卖的是“品质车”,却拿“早期机型”的姿态来敷衍用户。

别忘了,小米用户多是“极客派”,他们愿意探索、愿意包容,但前提是你得尊重他们。

这次门把手事件,看似小问题,实则反映出两大隐忧:

小米是否真的做好了充足的“全地域气候适应测试”?

小米面对问题的回应机制,是否太理性、太机械、缺乏“用户情绪感知”?

用户不是“小白鼠”,别让智能车成“智障车”

雷军曾说,小米汽车要在10年内成为世界前五,超越特斯拉。

可今天这件门把手结冰事件,已经暴露出他在“实用主义”上的严重短板。

智能化再酷,设计再极致,如果连车门都打不开,那用户体验从第一秒就崩了。

也奉劝小米汽车:

别再只秀设计图和PPT,赶紧让工程师去黑龙江住一冬再回来谈“内翻美学”;

用户不是测试员,你要的不是赞美,而是口碑;

真正的“科技”,不是让人“敲门取暖”,而是让人冬天能稳稳当当打开车门,坐上车、发动车、回家吃饭。

别让“智能汽车”的未来,败给了“门把手”的一层冰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