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余承东在上海车展宣布问界M9将首批升级ADS4.0时,台下掌声雷动。46.98万起售价不变,却新增4颗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这场看似"技术普惠"的盛宴背后,早期购车的老车主们正面临一个残酷选择:要么忍受硬件落伍带来的资产贬值,要么支付未知金额的改装费。智能汽车迭代的速度,正在超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进度条。
"增配降价"背后的消费者隐忧
华为用问界M9的定价策略揭开了智能汽车时代的商业密码。新款M9激光雷达从1颗暴增至4颗,4D毫米波雷达首次上车,价格却纹丝不动。这种反常操作背后,是华为供应链的深度整合能力,更是其"硬件铺路、软件收租"的长期主义——通过OTA升级延长盈利周期,让消费者为迭代中的技术持续付费。
更耐人寻味的是享界S9增程版比纯电版直降8万的定价策略。余承东口中的"全民豪车时代",实则是用技术下放构建价格金字塔:用入门级配置吸引流量,用顶配硬件树立标杆,中间层则留给软件订阅收割利润。这种玩法像极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剧本,但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用户的置换成本要高出数十倍。
智能汽车的"买新不买旧"困局
问界M9虽承诺支持老车硬件升级,但具体成本与效果仍是黑箱。对比特斯拉"硬件预埋+软件解锁"的透明模式,华为这种模糊政策让老车主陷入两难:支付可能高达数万元的硬件改装费,或是忍受二手车残值的大幅缩水。某二手车平台数据显示,搭载旧版ADS系统的问界M9,半年车龄的估值已比新款低15%-20%。
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智能汽车硬件迭代的约束明显不足。当车企将激光雷达数量作为核心卖点时,却无需告知消费者这些配置可能在未来12个月内过时。更吊诡的是,4D毫米波雷达在雨雾天气的实际效用,可能远高于第四颗激光雷达的边际效益,但厂商仍在乐此不疲地玩着参数竞赛的游戏。
警惕"技术普惠"背后的营销陷阱
华为的配置清单里藏着精妙的商业算计。低价硬件可能只是诱饵,后续的高阶智驾订阅、专属功能解锁才是真正的利润池。就像打印机便宜卖、墨盒天价卖的商业模式,消费者需要算清全生命周期账单。有业内人士测算,问界车主五年内的软件服务支出可能超过车价的20%。
这种"硬件不赚钱,交个朋友"的策略正在重塑行业生态。当赛力斯借助华为技术实现销量跃升时,比亚迪每年200亿的研发投入显得愈发沉重。但技术供应商主导的模式也有隐忧——奥迪选择ADS4.0的同时,其自动驾驶研发部门正在悄然缩编,这种"灵魂"外包的代价,或许要在五年后才能看清。
智能车时代如何捍卫权益?
面对技术迭代迷雾,消费者需要掌握三项武器。首先是查兼容性承诺:问界M9允许老车升级是加分项,但需确认具体时间表和成本;其次是辨核心配置:4D毫米波雷达提升雨雾安全属刚需,而第四颗激光雷达需评估真实使用场景;最后是用法律盾牌:依据《消法》第8条知情权、第9条选择权,要求车企公开硬件迭代路线图。
老车主们更应联合发声,推动行业建立"阶梯式升级优惠"等缓冲机制。参考手机行业的以旧换新政策,智能汽车完全可以建立硬件折旧评估体系。某新势力品牌内部文件显示,其旧件回收再利用的利润率可达40%,这说明车企完全有能力承担部分升级成本。
当车企竞逐L3商用落地时,不能把用户当作技术实验的燃料。真正的"普惠"不是堆砌参数,而是建立透明的升级路径与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问界M9的升级宣言,应该成为行业反思的起点——在颠覆与传承之间,需要找到那个不辜负早期支持者的平衡点。毕竟,没有老车主的宽容试错,哪来新技术的快速迭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