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增程车彻底卷进了2.0时代。你会发现,很多新车都搭载超过60度的电池,配上800V快充的技术。这意味着它们在城市里跑得快、充电也方便,短途出行几乎没有压力。但是,这样的配置,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坑。
我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他刚买了一辆增程车,他说:我主要还得长途跑,平时上下班都城市内,快充お得呀。这还挺有代表性的想法。大多数用户需求还是两头兼顾:城市短跑和偶尔长途。增程车用大电池,短时间看,确实像全能战士;但我站场地一看,自己在各种车型间试驾对比,发现一个实操差别:相同65度电,纯电车能跑600多公里(估算+体感),而增程车则偏向于在300到400公里之间(样本有限,难以一概而论)。这是为什么?我试图从供应链和研发的角度理解。
电池越大,充电就越慢,快充虽快,但还是会带来热管理、寿命缩短的难题。你可曾想过,为什么所有大电池的车型都要添个散热水箱、用那些高价的液冷系统?就像你用水冷散热器给电脑降温,它能降温,提升性能,但你得给水、装管理系统。对应到车里,电池大了,散热难度也提升,研发成本相应增加。回到增程器,它的最大缺点其实是功率不够。你说,那不是很大的吗?但你想想,增程器的功率是不是像个不过瘾的小引擎?它要负责在高速巡航时高速补能——这样的功率,跟一辆大马力的汽油车比,还是差点。
正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我有个朋友开了一辆达人系增程SUV,他总跟我抱怨充电不方便,续航不行。估算下,他车块45度电,实际跑个400公里就得第二天再充。你知道,普通快充充满大概半小时,60度电还得算上出入场时间,成本也不低(这段先按下不表)。但他偏偏觉得用的还挺爽,其实还是在折中。我心里有点儿嘀咕:这是不是因为自己太惯燃油车快速加油的节奏?是不是我们都没考虑到,增程的能效其实比纯电差?纯电那边,电池大了,能效下降(体感+少量样本推测),而增程车,大电池是堆料,主要用来补充续航,实际上能耗要高一些。
你有没有觉得,这样大堆电池,加上800V快充,也不是全才。我之前翻了下笔记,发现某些型号的百公里油耗(心算大概15-20升,体感偏高),而且补能体系都在磨合阶段(这段先不说)。反倒是那个纯电车,续航更透明,能省不少麻烦。
增程器的坑在哪里?有人说,是行业开倒车。我倒不这么觉得,起码我理解:行业在尝试用大电池应付复杂场景,像你去暴走、飞速充电,确实是个短平快的办法。有一部分人,甚至觉得满电堆料反潮流。你敢说,这是不是企业一方面想降低门槛、另一方面又想用大电池和快充吹个高端标签。
但也有人质疑:这是用堆料骗补贴吗?或者,只是短期应变?我觉得,终究会有个平衡点——车厂会逐渐找到合适的能效比例,避免过度堆料,但这个过程,没觉得特别快。至于那些超级大电池的车会不会变成车市泡沫?我没细想过,但感觉有点悬。
在行业升级的早期,很多技术变革都带点试错色彩。你会不会发现,现在很多厂在用大电池、快充作为标签,但我猜你我都知道,长远的关键还是能效和用户体验。那我还在想,未来智能补能会不会变得更智能?车辆能根据路线自动调配电池和增程器的使用比例(这段又卡壳了)……说到这,我突然忘了问,这种混搭是不是硬撑出来的折衷方案,还是真有未来?
讲个小细节:我还记得两天前修理厂师傅说,电池越大,维修难度也越高,拆装都费劲。可能很多人在买车前没考虑过这个——大电池其实暗藏隐形成本。这让我想到,普通家庭用电,每个月的电费大概50-70元(估算+样本),而电动车每天充电大约4块钱(百公里大概1.2块左右,心算),其实还算便宜,但如果电池出了问题,维修费能跟修个苹果手机一样贵。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见我前次试驾那辆纯电车路线图,好像出门纯电更方便——充电站密集点明显多了(这段先不写细节),但话说回来,增程车的长途优势还是蛮大。你想想,如果能把能效和补能体系做得更好,那岂不是更完美?而且,电池配置是行业第一大成本,除了造价嘛,影响维修、回收、二手价值。
啊对了,问个突兀的问题:你觉得,用电池堆料的方式,会不会像早年用煤炭堆积一样,最终被淘汰?还是说,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我觉得,可能大家都没完全想明白:未来的关键,是如何在堆料和节能之间找到那个点。
就算这样,我还是会觉得:比起纯电车随时卡着充电桩,增程车确实提供了一种心里稳定的长途手段(虽然效率略逊一筹)。下一步如果纯电能不能跨过里程焦虑,那增程车是不是就变成备胎了?这问题有点大。
面对未来各种新技术,我只想知道,下一次打开车门,谁能给我一个真实的感触——不光是电池大小或者快充多快,而是那股用车感受到底是不是真舒坦。你说,真实的体验,值不值得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