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5月上旬起,小米SU7 Ultra因核心选装件“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引发车主集体维权,数百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退车,事件持续发酵并蔓延至资本市场,小米集团股价一度跌近5.6%。
争议焦点:宣传与实车的“灵魂落差”
功能缩水的4.2万元选装件
车主花费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宣传为“复刻纽北原型车设计”“提升刹车散热效率15%”,实则被证实仅为装饰性设计。鼓风机测试显示,风道口无导流效果;拆解对比发现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仅减重1.3公斤。
车主认为,该部件成本不足1万元,溢价部分属于“虚假宣传”,且缺失的导流与散热功能与其宣传的“赛道级性能”形成巨大落差。
赛道模式的“性能枷锁”
部分车主发现,小米通过OTA升级将SU7 Ultra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解锁条件需在指定赛道完成特定圈速。对于无认证赛道的城市车主而言,此举等同于“高价购买半成品”。
小米应对:补偿方案难平众怒
官方致歉与补偿措施
小米回应称宣传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提出补救方案: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配铝制机盖,已交付车主获赠2万积分(约2000元)。
车主普遍认为补偿方案“缺乏诚意”:积分仅覆盖选装费用的5%,改配需重新排队30-40周,且铝制机盖与购车初衷相悖。
车主的核心诉求
维权车主提出“无损退车+赔偿”,拒绝接受积分或改配方案。部分车主已启动集体诉讼程序,律师团队介入收集虚假宣传证据。
车主代表表示:“高端用户更在意身份象征与情绪价值,机盖设计虚假宣传损害了品牌信任,退车是为维护自身权益的最低要求。”
危机背后:科技跨界造车的逻辑困境
参数内卷与体验脱节
SU7 Ultra标榜的“纽北调校底盘”“赛道级散热”等术语,本质是手机行业“跑分文化”的移植。但实际体验中,参数神话因功能缺失而崩塌,暴露了互联网企业对汽车工业复杂性的认知不足。
智能汽车的“数字主权”争议
小米通过OTA限制车辆性能却未提前告知用户,触碰了智能汽车时代的“用户主权”红线。车主质疑:“车企是否有权远程阉割用户已购功能?”
市场影响:从高光到危机的转折
小米SU7 Ultra曾以“地表最快量产车”标签提前完成全年销量目标,但此次风波令其高端化战略蒙上阴影。业内分析指出,汽车行业需长期积累用户信任,跨界企业若仅依赖营销话术而忽视产品力与透明度,终将面临反噬。
雷军在事件发酵期间坦言“这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但车主喊话:“直面质疑才能挽回口碑,逃避只会加速信任崩塌。”
此次事件不仅是小米汽车的危机,更是智能汽车时代用户主权觉醒的缩影——当消费者不再为“参数故事”买单,科技公司亟需重塑造车逻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