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品牌的毒饵:过度营销带来的荒诞困局

在当下信息如潮涌的时代,任何一举一动都极易被置于公众视野的放大镜下。

在汽车行业,舆论的泥淖从未如此喧嚣。

理想i8与乘龙卡车的对撞事件,让整个行业为之一震。评论区的沸腾、网友们发布各种调侃的视频,满是对事件质疑、揣测与嘲讽,而这沸沸扬扬的场景,正是品牌营销“翻车”带来的舆论生态恶化生动写照。

看似“亮眼”的营销操作,却很快沦为一场荒诞闹剧。理想本身成为了受害者。

面对这场风暴,理想汽车试图以公关手段转移话题焦点。然而,网友们并非轻易被摆布的看客,他们凭借自身的理性与判断力,对这种“巧妙”周旋并不买账。

6日晚间,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东风柳汽三方发布的联合声明,以理想和中国汽研官方致歉的诚意,让这场闹剧收场。

事实上,过度营销已经成为一种明显的行业现象,尤其是新势力品牌甚是明显。

汽车企业在营销之路上,究竟该如何把握分寸,避免因过度营销而摔得鼻青脸肿,陷入舆论的漩涡?

汽车品牌的毒饵:过度营销带来的荒诞困局-有驾

汽车品牌过度营销,看到的是对自家产品的不自信

从心理学层面看,“缺什么,就越迫切证明自己不缺什么”,例如,急于展现安全性能,恰恰暴露了其在产品安全方面的心虚。若安全性能真如宣传中那般无懈可击,又何须借助如此夸张、博眼球的方式来证明?

1真正有底气的产品,无需这般大费周章,其优势自会在日常使用中自然凸显。

2真正的产品优势,绝非靠精心制作的PPT数据解读,或是在实验室里设定“标准实验”来验证。

产品的优势需历经长期市场历练,在无数用户的实际使用中接受检验。就像汽车安全性能,复杂多变的真实交通环境里,车辆会面临各种难以预料的状况,绝非一场特定条件下的对撞测试所能涵盖。

多年来,那些在市场上屹立不倒、口碑极佳的汽车品牌,无不是凭借用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良好反馈,逐渐积累起安全可靠的形象。它们的安全优势,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日常出行、一回又一回的突发状况应对中得以彰显,而非靠精心策划的营销测试。

汽车企业若想赢得市场与消费者的信赖,应摒弃过度营销的浮躁做法,把精力聚焦于产品研发与品质提升上,用实实在在的产品实力说话,而非试图用营销手段掩盖产品可能存在的短板。

过度营销或许能在短期内吸引关注,但从长远来看,当消费者发现产品实际与宣传不符时,对品牌的信任将瞬间崩塌,品牌形象也将遭受重创。汽车企业只有回归产品本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性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消费者的长久青睐。

汽车品牌的毒饵:过度营销带来的荒诞困局-有驾

哗众取宠式的营销噱头,坏了行情,伤了用户心

在当下内卷的车市,一些企业为博眼球,不惜使出浑身解数,上演了一场场哗众取宠式的营销闹剧。

短期内,那些充满噱头的营销手段,如天花乱坠的宣传话术、夸张离奇的对比实验,确实能吸引用户的目光,给予他们一时的“情绪价值”,瞬间点燃消费者的激情,促使他们冲动下单。

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在一次次购车、用车体验中逐渐成长,对汽车产品的认知愈发深刻、理性。此时,仅靠贩卖“情绪价值”,而产品本身却毫无真材实料的品牌,便会如泡沫般,在消费者的审视下原形毕露。看似坚不可摧的“品牌粘度”,也会如冰雪遇暖阳而悄然消散。

这种企图凭借“挣快钱”的资本逻辑与“快速圈粉”的互联网思维在汽车产业大捞一笔的做法,终究只是黄粱一梦,遗留下的只有市场的混乱与消费者的失望。

更为严重的是,这类过度营销行为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效应。那些潜心钻研技术、脚踏实地提升产品力的品牌,本应是行业的中流砥柱,却因不善营销,在这场喧闹的营销大战中被埋没。

为求生存,部分拥有真技术的品牌也无奈卷入营销内卷的漩涡,被迫偏离专注产品研发的正轨。长此以往,整个市场的发展方向被带偏,消费者迎来的是充斥着“伪创新”、“真技术”大打折扣的产品。

消费者购车,最核心的诉求不过两点:

其一,汽车本身的优势,诸如动力性能、安全配置、空间舒适度等,能否精准契合自身的刚性需求,满足日常出行、家庭使用等实际场景。

其二,汽车品牌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例如从环保理念到社会责任,能否与自己的“三观”高度对位,使消费者在拥有爱车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层面的认同。当企业舍本逐末,将精力都耗费在哗众取宠的营销噱头时,无疑是在背离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自毁长城。

车企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放弃浮躁的过度营销,回归产品研发与品质提升的正道,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用实实在在的产品优势说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赢得消费者的真心信赖与长久支持,让汽车行业真正健康、有序的发展。

汽车品牌的毒饵:过度营销带来的荒诞困局-有驾

为何会频繁出现营销“翻车

在汽车行业的营销版图中,“翻车”事件频发,这背后映射出的是品牌方深层次的问题——“急”与“浅”。

一、首当其冲的,便是营销决策者的“急”。

毛竹哲学,大家并不陌生。毛竹在最初的几年,生长极为缓慢,几乎不见其长,实则是在地下默默扎根,让根系向四面八方延伸,为日后的拔节生长积蓄能量。待时机成熟,它便能以惊人的速度蹿升。

在汽车产业这个庞大且复杂的体系中,毛竹哲学更应“奉为圭臬”。可当下一些品牌,急于求成,妄图通过几场声势浩大的营销活动,迅速打开市场、提升销量。

例如,有的新势力车企,产品上市不久,就频繁推出各种博眼球的营销噱头,却忽略了产品研发的持续投入、供应链体系的稳固搭建以及售后服务的完善。这种急于收获果实,却不肯耐心培育根基的做法,注定会在营销的道路上栽跟头。

二、营销团队的“浅”也不容忽视。

当下,为实现品牌年轻化,不少汽车品牌(尤其新势力)的营销团队成员构成普遍年轻化。年轻团队虽富有活力与创意,思维活跃,能紧跟潮流,但也存在明显短板。他们往往缺乏稳重和风险意识,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考虑不够周全。

营销并非简单的创意比拼,更是一场综合考量市场、用户、产品以及潜在风险的复杂博弈,缺乏深度思考与丰富经验的团队,极易在这场博弈中败下阵来,让品牌陷入营销的泥沼无法自拔。

汽车企业若想在营销之路上稳步前行,决策者需摒弃浮躁,秉持毛竹哲学,潜心深耕;营销团队则要不断沉淀,提升专业素养与风险把控能力,如此方能避免因过度营销而摔跟头,实现品牌的长远发展。

结语

汽车行业当下的竞争态势,“内卷”似乎成了无法回避的热词。有观点犀利指出,内卷式竞争正是过度营销的幕后推手。环顾四周,各类博眼球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从天花乱坠的性能鼓吹,到剑走偏锋的对比测试,车企仿佛陷入了一场疯狂的营销军备竞赛。

但长远审视,这种乱象必须成为整个产业谋求良性发展时重点反思的对象。一个健康的产业发展观,获益的不仅是企业自身与品牌的茁壮成长,更能让广大用户享受到优质产品与服务,推动整个产业迈向繁荣。就像历经岁月沉淀的传统汽车巨头,凭借扎实的技术研发、可靠的产品质量,在市场中稳健前行,为用户带来安心体验,也为产业树立标杆。

本文虽不针对任何品牌发声,却期望如同一记警钟,敲醒沉迷过度营销的从业者,促使整个产业深入反思,挣脱短期利益的枷锁,回归产品与技术创新的正道,让积极正向的力量引领汽车产业驶向光明未来。

(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