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车展出来,看到一组数据显示,国内新车保有量已经逼近3亿,年增长率在8%左右(体感不算太夸张)。这意味着,每年都有几百万人开始摸方向盘,很多人还在学怎么不吓到自己。我自己也看过不少新手,比如那个刚买车不到半年的小李,他说:我大概开了这么多年吧,心跳还是能比平常快个三四拍。
技术难不倒谁,但开车这事,最大的坑还是心态。我之前遇过一个,特别焦躁,一紧张就踩错油门,结果被老师骂了几句,他反而更紧张。和他聊天,他说:我心里怕了,捷径不是秒会的。我猜他那会儿,焦虑感像是胳膊肘撞到桌角,痛,刺得很。
说起驾校,常有人觉得学驾照像流水线,其实也不完全。供应链打比方,就像做饭。原料(零件)得从不同仓库调,要靠谱的供应商给提前准备,才能保证菜做出来不糊。汽车零件其实也一样,有些车用的不是专属料,而是高通用性的,比如刹车片或滤清器。这给我感觉,研发就像做菜,创新的菜谱多半抓不到一本手册,很多时候靠经验和试错。
我曾和一个修理工闲聊,他说:你看,车子就像人体,要定期按摩、换血(换油)、检查器官(传感器)。但有些人买了一两年车就觉得这车挺久不用保养的,其实就是身体的脂肪堆积,最后可能让你血糖飙升。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汽车工艺其实和人体一样,整体感很重要。
你有没有注意到,某些同价位车,操作体验差异挺大?比如说,A车油门响应比较敏,踩到底直接冲,B车反应略迟点。实际用起来,如果你需要频繁超车,A车就更顺手;但像我那次,试驾过几款车,突然感觉,A的油门灵敏度像是被调成了运动模式,刚开始还觉得挺爽,但开久了,反而有点累(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在想,可能调试油门的方式其实关乎软件调校的差别——在研发上,这就像我买手机,软件细调能带来完全不同的驾驶感觉。可是很多消费者不一定能理解这个差别,只感觉车是不是快,油门是不是灵敏。我曾经和一位销售聊过,他说:你看,现在用户对车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其实很多配置,差个‘调校方式’,体验就差好多。那是不是说明,除了硬件,软件调校更像调味料?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调味料,我不得不提,只要用芯片和传感器,就像厨房里的调味粉,要用得巧,车的表现才不平淡无奇。拼硬件其实也像买材料——贵的也不一定就好,关键看厨师怎么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以前的合照——那时我还在新手期,车友会组织郊游,路上那个星空下的合照。很多时候,买车不是单纯看性能,还看那段陪伴的瞬间。这让我在最后想问一句:你觉得,买车这事,是不是也像学会一项技能,一样的孤独?还是每次开上路,都能感受到那个曾经的陪伴者的眼神?
对了,我还在琢磨,车子经过一坑洞,震得你心脏都跳出胸腔,这是不是代表,悬挂常态还能变成舒适指标?有个朋友说,看个车的悬挂怎么硬,跟买鞋一样。硬的适合运动,软的适合长途,但都得试试才知道。
我其实很想知道,你们在学汽车的路上,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是觉得方向盘怎么转得这么难,还是油门刹车反应跟不上?或者像我,曾经深陷在转弯到底不稳的困扰中,后来才发现,是自己没有掌握拿捏技术。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遇到障碍后学会调整的过程?
汽车圈说的安全第一,我觉得更像一场自我修行。毕竟,大部分事故的发生,是因为心里没数。而我常觉得,科技的进步像是闹钟,帮我们提醒,但要不被吵醒,还是需要自己清醒点。你们遇过这个车的刹车灵敏度突然突然变差的事没?我猜,也许是芯片累了。
反正,越来越多的人开车,还在摸索怎么开得更顺,有人开始考虑自动驾驶,我心里暗笑:这是不是开车的终极目标?还是说,未来大家都不用学会自己控制,只等车辆自己飞就行了?(这段又开始天马行空了——反正,感觉自动驾驶像极了出租车走上无人化路的前哨站)。
我曾经算过,一辆普通家庭车,百公里油耗大约在6-8升左右,按目前,开一百公里,成本在40-60元左右。这个成本算得粗糙点,实际还是要看里程和驾驶惯。偶尔想,也许未来会涨,电价会更便宜,或许我们都得提前存点电池费。
或者,未来买车会不会变成像买手机一样,注重个性定制?你看不少厂商推出定制版,颜色、轮毂、内饰……这让我觉得,车其实就是移动的个人空间。不过说到个人空间,刚才我想到一件事,车里放的那张合照,除了纪念,还像是一份心安。
好啦,说了这么多,反正我总觉得,开车像是在和自己对话。下一次上路,是不是也该偷偷在心里问问:我还记得那个简单的转弯口诀吗?
你会不会心里也有个驾驶的小秘密藏着?或者,开车时遇到的那个瞬间,让你一直揣摩?汽车啊,真像人生,转弯、加速、刹车,每一次都得想清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