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里,数以千万计的车主每天都在用脚投票。我还记得上个月隔壁李师傅站在车前,一边用磁铁测试轮胎,一边唉声叹气:这车新买两年,轮胎就快磨光了,修理费真能吓死人。那一瞬,我心里想:新能源车的售后问题,比燃油车更复杂,价格也不是个便宜事儿。
最近听到途虎养车胡总说,95%的服务满意度背后,是千店一面的硬实力。这句话让我心存疑惑——这千店一面,到底是怎么做到的?用心管理、严格标准?还是技术上的硬件保障?我觉得里面一定有个万变不离其宗的秘密,才能确保不同地区、不同门店都能一次性达成一致。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新换了电池,花了快两万块。去的那家店技师跟我说,这批电池的质量估算,保证不到一年哎。我还在想,供货链到底多复杂,才能在几百个城市都保持一份稳定的品质?供应链其实就像我们买菜,如果每天市场里菜品不一样,怎么保证每餐都好吃?可信、透明、标准,才是王道。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新能源车和燃油车虽然都叫汽车,维修流程差别大得出乎意料。去修理厂,燃油车只要油路、刹车、发动机,啥都比较直观。而新能源车,比如特斯拉、比亚迪的电池、电子系统,几乎像变形金刚一样,要懂点电气原理。我曾问过修理工:你们安桥、三电这些,都是培训出来的吗?他叹了口气:至少得学两年才能看懂个大概。这个差异,真让行业头疼。
但我觉得问题不太在技术本身,而是整体的产业链缺乏标准。你知道我不喜欢听那些虚的革命词汇,但实际上,行业里一拆开就能看到点真东西——每个工厂的零件、每个门店的操作,都像千层酥似的,层层叠叠,标准化做不好,车主怎么敢依赖?我们平台,你看,搞了个八步流程,细节拍得比微信表情还细,确保每个技师都按部就班。
更别说透明了。很多车主反映,修个车,价格不透明,服务流程不清楚,车子用的配件是不是正品,这些问题都让人心里没底。而途虎用了电子报价单和正品追溯码,让车主一看就明白:这个零件来自哪儿,花了多少钱。其实简单,信息对称了,信任自然就来了。
说到信任,我更关心人才问题。新能源技术门槛高,很多技师其实还停留在老式拆拆装的阶段。去年我听到某修理厂老板说:我们已经安排了4000多个技师培训,转型得快。但我在想:这些人学会了不代表会真修电池、电控系统吧。技术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像学弹吉他,要反复练,到一定水平才知道哪几个指法最顺手。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我:这样的培训到底够不够用?能把技术变成日常操作吗?我猜,这其实是个规模和深度问题——培训太少,实操经验不足,渠道信息又不够透明,导致买车容易,修车难。不知你听说过没有,一个低压电工的资格证,在不同地区能用几年?这关系到后续出问题,怎么把控?我觉得,行业需要像吃饭一样,建立一套稳定配比的标准,才能保障每次出菜的质量。
其实我还在想,车主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美容、改色、个性化内饰,像个定制套餐。我们平台投入不少精力在这块,跟不同品牌合作,推出很多新产品。你想,普通轮胎一年换一次,个性化的车膜能用几年?这不是简单的买个贴膜,还得考虑信号屏蔽、贴合工艺。不少新车车主一上门就问:这个改色能保持多久?带点抱怨:刚花钱,效果不理想,修一次就像个大工程。我想,这个问题,要不断创新技术,才能满足那些像艺术品的个性化需要。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一直觉得整车厂、零配件商、服务平台,像个拼图一样组合起来,得有个规则,否则谁都抢着改,最终乱成一锅粥。
我们平台,也是不断试错。去年推出无人配送,出点问题,先生们老板觉得不靠谱。这不,几次仓库自动化失败,一度让我们反思:技术成熟了吗?这就像开餐厅,菜单可以设计得再漂亮,操作不顺畅,等于打了自己脸。但一旦试成功,效率提升、成本下降,又是一大优势。
我还记得,有个同事早上说:未来汽车服务,跟点外卖一样,随叫随到。但你知道,现在外卖要个打包标准,十几年都没做到千店一面。行业走得慢一点,可能不是坏事,免得忙中出错。
我也随便猜测——这个行业很多服务流程可能会像点歌一样,数字化定制,个性化提升。你说,车牌识别、智能调度,能不能让街角那家车厂变成无人工厂?这里还涉及到信任与法规,想得太美。
接下来,我想留点悬念:你觉得,新能源车的售后,最核心的问题到底在哪?是技术?还是服务?还是整个供应链的配合度?还是说,还藏着人性中的大秘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