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来,购车者或许都感受到了“信息爆炸”的压力。新能源汽车热度不减,新
车型层出不穷,智能化技术日新月异;燃油车市场也并未偃旗息鼓,各大品牌纷纷在
配置和价格上展开激烈竞争,连豪华品牌BBA也纷纷降价。表面上看,消费者似乎成
了赢家,选择更加丰富,价格也更加亲民。然而,这背后也反映出汽车市场竞争的白
仔细思考一下,你会发现买车这件事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过去,我们主要看预算,但现在还要考虑补能设施、智能算法和车辆保值率,让人感到头疼不已。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明年开始,准备购车的人可能需要做好两个准备,而很多人对此还一无所知!
或许有人依然乐观地认为,政策会越来越好,补贴会越来越大,一年比一年更优惠。毕竟,2023年购买新能源车,最多也就是免购置税,加上一些地方补贴,优惠几千到一万元已经很不错了。
然而,到了2024年,国家将推出一项“大招”——以旧换新政策正式实施。根据这项政策,符合条件的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车可直接获得2万元补贴,即使是购买燃油车也能拿到1.5万元的补贴。再加上车企之间的价格战和地方补贴的叠加,有些车型的优惠力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很多人可能会想,按照这个趋势,到2026年肯定会有更大的优惠,不如再等等。然而,现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机会可能不会等你太久。
热化。
购置税减免政策即将逐步退出,这一消息已正式公布。
换句话说,再过7个月,同一辆车的购置税可能会让你多支付1.5万元。这只是购置税政策调整的一部分,至于地方补贴和以旧换新的高额补助,是否还能继续,力度是否会减弱,目前都还是未知数。
因此,我的建议非常明确:如果你打算在未来一年内购车,最好在2025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提车。因为从那以后的每一天,都可能是你还能省下一大笔钱的最后机会。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了47.2%;而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极有可能突破50%的关键节点,甚至更高。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数据与你无关,甚至有人会说:“我只买燃油车,不关心电车。”但这种想法未免太短视了。
市场渗透率的变化将引发市场结构的全面重构,包括我们习以为常的价格体系、品牌逻辑,甚至购车思维,都将被彻底颠覆。以2019年为例,那时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不足5%,燃油车依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对“电车”不屑一顾。那一年,雷克萨斯因涉嫌价格垄断被罚款8761万元,但即便如此,它依然能够通过“加价提车”的方式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排队买单。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张,这种局面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的汽车市场将更加多元化,消费者的选择也将更加丰富。因此,如果你有购车计划,不妨提前行动,以免错过政策红利。
如今,雷克萨斯不仅不再加价销售,反而主动降价。其经典车型ES的部分经销商甚至报出了19.99万元的起售价,相比指导价直接优惠了10万元。这一举措无疑让许多消费者眼前一亮。
更令人惊讶的是,豪华车市场的“三巨头”——奔驰、宝马和奥迪,也纷纷加入了降价的行列。从2024年开始,这三大品牌集体“跳水”,只为保住市场份额。然而,这样的竞争策略也带来了不小的代价:近两年来,燃油车的保值率大幅下滑,曾经被传为“保值神车”的车型,现在开不到两年,就可能亏损一半的价格。
这一现象反映出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日益青睐。豪华品牌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不得不采取更加激进的销售策略,以维持其市场地位。
2024年,4S店的境况愈发艰难,全国范围内竟有4419家门店被迫关闭,其中绝大多数为传统燃油车品牌。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攀升,这一趋势在明年或将更加明显。因此,购车时需格外谨慎:
避免选择小品牌的车型,特别是那些燃油车品牌,它们的生存空间正被不断挤压;
不要过分依赖“保值率”,这一概念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已变得不再可靠;
更要警惕,一些4S店可能面临“撑不过今年”的风险,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经销商更为稳妥。
总的来看,车市的变化速度已经不再允许人们有“慢慢思考”的余地了。
一些品牌,由于转型迟缓,已经悄然退出市场;
一些优惠,虽然看似每年都有,但实际上是“最后的疯狂”。
如果你依然用三年前的经验来选择车辆,用过去的逻辑来计算成本,很可能会犯下严重的错误。
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购买新能源汽车,也不是在贬低燃油车,而是提醒大家必须意识到:
购车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果不及时更新这种认知,那么踩坑只是迟早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