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纯电市场的战火真激烈。刚出炉的销量榜单里,你会发现一股扑面而来的新势力崛起感——这个词我还挺喜欢,用得也挺贴切。毕竟,几年前还只有特斯拉一家独大,现在呢?那些过去看似遥不可及的品牌,突然间都能拼个你死我活。
我还记得那天我跟一朋友聊天,他开的是一辆比亚迪秦EV:你看,今年比亚迪怎么就突然涨得这么快啦?我当时没多想,只是笑笑说:可能人家好像把供应链理顺了吧。当然这话有点儿笼统,但供应链这一块确实是这几年来的秘密武器。把零件从不同工厂拼凑起来,现在比亚迪的供应链管理已经可以比美某些豪华品牌。说实话,创业点子都可以学他们的:供应链不能是散碎的线头,要像一条拉直的绳子。
市场出来的消息也是血淋淋的:吉利星愿以4.6万辆、拿下销量冠军。这辆车长得挺像MPV,传说是家用纯电大三厢,价格区间大概在13到16万(这段先按下不表,大致估算)。我猜它胜在实用派优势,空间大,配置妥妥的,符合大部分家庭用户的心理。对比同价位的合资车,比如大众ID3,星愿的车身尺寸更像一辆小MPV,车内空间比ID3宽敞得多,尤其是后排腿部空间,差不多多出20厘米吧(体感估算)。而ID3则更偏向年轻感,操控敏捷。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一直在想:这些新车型下放的价格能不能做到稳定供应?毕竟,要满足上千万的家庭需求,供应链的弹性大概比我想象得要重要太多。你有没有觉得,现在的车企像是厨师跟食材供应商一样,食材不稳,菜就做不好。
特斯拉Model Y依旧在前面两名的位置站稳脚跟,销量达到3.9万辆。可是你知道吗?我觉得它最大的优势其实是品牌认知。我一直挺相信品牌+用户心理这套命题。特斯拉用户都觉得开特斯拉不丢面子,可能某些传统车企的朋友会笑,觉得这不就是心理作用。我观察到,有个修理店的师傅说:修特斯拉的零件,说白了都比别家难。这点,倒是让我觉得,特斯拉的供应链是不是也在某种程度上紧绷状态。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组数据:Model Y的每公里成本估算大概是在0.2元左右(体感/估算,差不多是我用燃油车的一个平均值)。这个值,对于纯电车来说算低的,说明它的电池、动力系统效率不错。思考这个问题,我总感觉,电池用得好,车辆的整体油耗(其实是电耗)就能维持得相对稳定。
对比一下,小米的这个YU7排名第九,表现挺出乎意料的。年轻用户喜欢它,可能除了价格——它们的价格优势很大——还在于感觉新鲜。你知道吗?我觉得新势力其实像是理想中的革命者,他们写的利润账,可能不像传统品牌那么厚重,市场反应敏锐得多。至于他们有没有更将心比心地去考虑退休老用户?这个我留个悬念。
说到这,我是不是也得退一步看:本月某些车型销量不佳,也有可能是产品线不够丰富。你能不能理解?有时候一款车火不起来,可能不是它不好,而是市场饱和,或者消费者的选择已经分散了。我觉得,汽车像个集体舞,每个人都得掌握节奏,否则就很容易出现乱。
由此,我又想到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个品牌都在拼那一款能打赢的爆款?还是说他们都在试着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比如欧洲车厂专注豪华,国产品牌偏实用,进口品牌追科技感……但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未来的市场会不会变成超级分散的状态?没有一个明星款能盖过所有人的需求。
最让我感觉有希望或怕难的,是商品的真实感。你知道吗?我曾经坐在一辆刚拆箱的吉利星愿里,试着摸了摸内饰材质。它手感不错,没有廉价感,也没有超模的奢华感,但很贴地。你会不会觉得,价格让它的地气比起某些豪华车更足?这就像刚买了新床,床垫软硬适中,睡得还挺舒服。
我刚才看了一下,像元UP这种车型,销量冲到1.9万,带点逆袭意味,但在我心里,它更像个次工作车,省油又耐用(估算油耗1L能跑百公里11-13升左右,保值率有点不确定)。我猜你会不会觉得,纯电车的成本其实是个盲点?百公里用电折算下来,花费大概在5元左右(电费估算),比加油便宜得多。可是你知道吗?用电还挺麻烦的,特别是在充电不便的城市,还是得算算时间成本。
突然想到,专业和生活其实挺像的——用心准备的菜肴才叫好吃。现在的车企,像厨师一样,要不断调料(配置、技术)创新,但大部分消费者吃得准不准?那事得看手艺和食材。
说到这,我想问:你们会不会觉得,纯电的市场其实还是试水阶段?哪个品牌能真正把握住用户心——不只是价格,更重要是体验、信任上的拉升?这个问题真挺吊诡的。
自己用的车最重要的还是那一份触摸到的小细节。你有没有觉得,车的门关上的那一下声,有点像是生活中你一次完整的呼吸?这个小细节,我倒挺喜欢的。(这段先按下不表)
总结点什么?我也许是太主观了,但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辆自己的纯电车。它能不能变成放心买,开着顺心的那款?还得时间验证。你怎么想?会不会也在期待,某个细节出现,真能打动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