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最惨到2025年再陷绝境,李斌带领蔚来历经风雨仍坚持造出世界级电动车的梦想能否实现

我在做汽车行业的工作,其实每天都在观察一些微小的变化。今天特别有感触。

早上跟一个朋友聊天,他是位修理工,专门修豪华车。聊天中他随口说,这些新车啊,很多故障其实早就在设计里埋线了。我心里一动,想起最近的一辆蔚来,标配的换电系统,技术其实挺复杂。显然,研发那帮人为了追求极致的便利,确实在拼命压缩系统的体积,但这就像装修房子,越压榨空间,风险越大。

从2019年最惨到2025年再陷绝境,李斌带领蔚来历经风雨仍坚持造出世界级电动车的梦想能否实现-有驾

估算一下,依我观察,一台主流电动车,换电的核心环境控制、通信模块、机械臂,都是百分百全封闭设计,成本其实占到车辆总成本的15%左右(这段不严谨,估算/体感/少样本)。但实际上,遇到故障排查,问题就会像在迷宫里绕圈。

以特斯拉为例,他们的自动换电技术也是靠模拟机械臂匹配车身扣底位置,别人做不了,因为自家的平台要统一标准。你说说,搞这么个东西,背后供应链该多复杂?我以前翻过一些资料,换电站的机械臂零件,国产的供应商少,有技术门槛,体感比装大型拼接灯泡还难。你以为放个变速箱就简单?其实传动系的高精度机械臂一组成本就得2-3万,组装过程中的微调对机械工人来说比焊一辆车还难。这么算来,懂点生活的都知道,搭个家具,工艺越复杂越麻烦。

但回头想想,有意思的一点是,很多研发真的像家装——一切看似简单,背后都藏着无数细节和抖动。你以为开模那么简单?其实和做陶瓷差不多,要经过上百次调试,才能找到刚刚好的配比。前段时间我跟个供应链朋友聊,他还笑着说:你知道吗,很多零件生产线,质量控制其实就是调菜盐。调错了,整锅都废了。

从2019年最惨到2025年再陷绝境,李斌带领蔚来历经风雨仍坚持造出世界级电动车的梦想能否实现-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些车企的供应商资料,一款电池模组,从最初的设计到量产,至少要经过15轮试验。这还不算成本细节,毕竟每一轮试验的材料、人工、调试,都得花钱。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才能把复杂变简单?也许就像做菜一样,有些调料比例,一调差别就大了。

想起去年认识的一个销售,说:你们行业就像,要嘛赢得一手好牌,要嘛输得净光。这很有道理。有时候我在想,像蔚来这种公司,除了技术难关,更大的问题在于心态。他们愿意赌,不怕失败,但你看那些失败的公司,很多连胆量都没有。

曾经有人问我,你觉得蔚来还能撑多久?我其实也没太信,但我更关心的,是李斌那股子拼劲。他留着小平头,表面上很平静,内心一定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激烈。

从2019年最惨到2025年再陷绝境,李斌带领蔚来历经风雨仍坚持造出世界级电动车的梦想能否实现-有驾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很多车企的失误都跟节俭有关?我觉得,就是因为一旦设计太复杂,钱一少,问题多得像翻车的踏板车一样。而纯粹为了赚钱的策略,反倒让这些创新变得更脆弱。

说到创新,我曾研究过别的车企,像极了平衡木上的舞者。把技术藏在细节里,不直接告诉你,但关键时刻,一点点差异,就决定了输赢。你相信硬件+软件可以像拼拼图一样磨合一致吗?我觉得,能做到的公司,少之又少。

从2019年最惨到2025年再陷绝境,李斌带领蔚来历经风雨仍坚持造出世界级电动车的梦想能否实现-有驾

我还记得一段话:最困难的时期,也可能是最需要坚持的时刻。这让我感觉,李斌那场一次次的翻盘,跟过河的猴子一样,焦灼又激动。你是不是也在思考,像蔚来这样,怎么才能真正走到盈利那天?如果没有这个假设,难怪很多人都觉得他们是在疯狂了。

有个问题:你觉得,未来的智能驾驶或换电技术,会不会最终变成像洗衣机一样普遍?还是说,技术越成熟,反而越被局限在某个圈子里?我一直在想,这个答案其实很微妙。

临场感告诉我,真正触动我的是那辆刚买的备用轮胎,躺在车底藏得不好,居然被我自己踩到。生活中的小细节,也许就是那些坚持简化的最后意义吧。

从2019年最惨到2025年再陷绝境,李斌带领蔚来历经风雨仍坚持造出世界级电动车的梦想能否实现-有驾

我不敢保证,这一切还会持续多久,但我相信,只要有人还在折腾,谁都不能轻易否定可能。李斌的话,我记得特别清楚,他说:只要公司活着,一切都有可能。你相信这个可能吗?或者,这只是一个勇敢者的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