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盘前夜?问界M8凭啥险胜小米YU7,新势力这水有多深
01
有些榜单看着风平浪静,细扒一下才发现门道。
刚刷到第33周新势力周销量,有点出乎我意料。
问界M8竟然又冲在第一,0.39万辆。
小米YU7、小鹏MONA MO3和小米SU7,紧咬不放,都在0.36万辆。
说实话,这仨的差距,就是一场大雨或者临时促销的量。
300台,说多不多,说少也能让销售总监晚上睡不着。
这让我想起去年帮朋友盯交付,光为了那1台车的排名,销售、物流、4S店拉扯到凌晨。
字面上看问界M8拿第一,但心里其实没底吧?
02
有些现象,表面上是豪华与亲民的对决,背地里比的是‘用户画像’和‘品牌套路’。
问界M8,30万出头,主攻家用豪华和科技舒适。
我开过这车,底盘还行,静音做得不错。
真有人花这钱买国产品牌,大多数要么看重鸿蒙这套车机、要么冲着牌子好友多。
再看小米YU7,才上不久,定价明显压制对手——起步就冲着‘低价高配’来。
小米造车,内卷是常态。
订单据说大定好几十万,就这体量,对新势力老炮来说挺吓人。
但别忘了,大定不等于最终上牌,后续兑现才是关键。
有的品牌搞过‘秒杀价’,订单确实冲上热搜,最后落地量缩水。
我不是说小米不靠谱,这里头门槛和水分,还是要留意的。
03
销量榜如果只看冠军,很容易被带节奏。
比如,小鹏MONA MO3和SU7,一直拼性价比。
MONA MO3定价10万出头,这价格直接锁死年轻刚需。
身边公司同事试驾完,说内饰确实不像十几万的水平。
但高销量能赚大钱?
不一定。
利润薄,是硬伤。
造车这门生意,卷到最后,拐点往往在‘成本线’上。
理想L6那边0.26万辆,零跑C10、C11和乐道L60也能排到前八,背后都是极致的性价比博弈。
有些车型销量看着风光,我碰过真实案例:4S店宁可贴钱推库存,也要保住每周排名。
04
数据排名每周都能翻天覆地。
这届车圈,新势力群雄,各家都攥着几个爆款。
榜单Top4之间,300台的差距能被一场大促、一次新车上市、一波补贴直接逆转。
你以为买了问界M8就稳赚不赔?
不一定。
小米YU7会不会哪天突然反超,把第一甩给对方?
完全可能。
惨的时候是——销售新人刚培训完,榜单一变,这车立马被打成‘不香’尾部产品。
哪怕只差一二百台,上周冠军,下一周都可能跌个大跟头。
05
有人觉得榜一就代表技术、品质。
我不敢认同。
真实用车体验,说人话就是,M8主打家用舒适,小米YU7灵活实用,小鹏MONA MO3砸性价比,理想L6空间大还省心。
选哪个,都能开。
但这么卷着,品牌间的‘伪繁荣’,其实压力巨大。
有次跟4S师傅聊天,说现在客户不是差钱,是怕买了过两个月新车型价格又跳水。
去年就有朋友买了高配,半个月后降2万,气到退车。
06
有个老生常谈的误区,网上老有人吹:‘国产新势力只看销量,闭眼冲没坑’。
我真得纠正下。
销量能说明啥?
顶多是阶段性的热度。
买车还是要回到自己的预算和需求。
有一说一,榜单这玩意,就像彩票,每周都有人爆冷。
落到咱普通消费者身上,还是得多看多问,别被周期性数字忽悠。
毕竟,买车不是买彩票,还是得自己值当。
有逻辑,有认知,才不容易被带坑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