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出手,这类车门把手要符合规定

近年来,隐藏式车门把手因外观简洁、科技感强成为车企追捧的设计趋势。然而,这种“美观优先”的设计在实际应用中频现隐患。强度不足、断电失效、操作标识缺失等问题,已引发多起救援受阻案例。2025年5月,工信部公开征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意见,明确要求通过技术规范填补安全漏洞,推动行业从“形式驱动”转向“安全优先”。

工信部出手,这类车门把手要符合规定-有驾

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核心矛盾在于功能可靠性与设计复杂性的失衡。碰撞、起火等事故中,电动式把手因断电失效的概率显著上升。某新能源车型测试数据显示,电池短路后车门开启响应延迟达3-5秒,直接影响逃生效率。更严峻的是,部分车型应急拉手位置隐蔽、缺乏统一标识,导致乘员自救难度倍增。2024年某高速追尾事故中,车内人员因无法快速定位机械解锁装置,延误救援时间长达8分钟。此类案例直接推动工信部将“断电保护冗余设计”列为强制要求。

此次修订草案覆盖六大核心方向:安全冗余设计、误触发防护、标识可见性、结构强度、防夹功能及动态试验。其中,机械式解锁通道的强制配置,解决了电力系统瘫痪后的“最后一道防线”问题。针对翻滚事故,标准要求通过传感器联动机制锁定把手,防止因车身姿态变化引发非预期开启。动态试验方法则引入极端工况模拟,如-30℃低温冻融循环、碰撞冲击后强度保持率测试,确保把手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

工信部出手,这类车门把手要符合规定-有驾

隐藏式把手的风阻优化常被车企视为技术亮点,但实测数据显示其贡献值仅为0.001-0.003Cd,对续航提升微乎其微。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直言:“为降低0.001Cd牺牲安全性,是否值得?”这一质疑反映出行内对设计优先级的反思。新规实施后,车企需在把手外露程度、标识布局上重新权衡。吉利研究院提出的“双模式把手”方案,即常态隐藏、遇险自动弹出并点亮警示灯的设计,或将成为合规路径之一

当前国际标准体系中,ISO 14341:2023等文件仅涉及传统门锁耐久性测试,未覆盖电动隐藏式结构的特殊需求。此次中国主导的标准制定,首次将“断电保护响应时间”“标识最低照度值”等量化指标纳入强制范畴。例如,应急标识需在10米距离内肉眼可辨,动态试验需模拟20km/h碰撞后把手仍能正常启闭。这不仅为本土车企划定技术红线,也可能影响国际标准修订方向。

工信部出手,这类车门把手要符合规定-有驾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新规将引发产业链连锁反应。隐藏式把手成本占比从整车的0.3%升至0.7%已成定局,但更大的挑战在于系统集成。特斯拉Model Y的维修记录显示,其电动把手故障率是传统车型的2.3倍,这迫使供应商必须提升电机、传感器的可靠性。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测算,满足新标需增加至少3项检测工序,模具开发周期延长15%-20%

工信部此次动作释放明确信号:汽车设计的底层逻辑必须回归安全本质。当行业沉迷于“电动化+智能化”叙事时,隐藏式门把手暴露的系统性风险提醒我们——任何创新都不应以牺牲基础安全为代价。随着6月7日意见征集截止日临近,一场关于汽车安全基准的讨论正在展开,这或将重塑未来十年的设计范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