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抖音博主“者摩托动力”干了件实在事——把新大洲本田SHEP150的水冷发动机拆开了。
这一拆可不要紧,不少扎眼的毛病全露了出来:碗公上有明显摩痕,普利珠压盖锈迹斑斑,中缸居然还有磨损,连箱体边缘都带着毛刺,更离谱的是螺丝规格都不统一。
视频一发布,立马引发大量关注,可后续经销商的操作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他们拆了试驾车想反驳,却专挑边缘问题说,中缸磨损这些核心缺陷提都不提,这是想蒙混过关吗?
先掰扯掰扯这些问题可能咋来的。碗公有摩痕,大概率跑不了这几个原因:要么是材料本身不靠谱,要么是存放环境太潮湿没做好防护,也可能是车主后期自己改装过;至于普利珠压盖锈蚀,十有八九是表面处理工艺没做到位,要么就是出厂前存储不当,潮气渗进去了。
中缸磨损就更值得说道了,可能是装配时精度没达标,也可能是缸体涂层工艺有瑕疵,当然也不排除车主开车太猛,冷车就猛踩油门拉高转速。不过有个细节得提,这位博主拆机本来是想改装,这也让问题原因多了层不确定性,但即便如此,原厂零件的基础问题也不能被掩盖吧?
再看箱体毛刺,其实就是模具精修没做到位,还好有滤网能挡一挡,风险能降点;可螺丝规格不一样就说不过去了,虽说不影响正常使用,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为了控制成本才妥协的,连这种基础统一都做不到,品控意识在哪儿呢?
更让人失望的是企业的应对态度。经销商不直面核心问题,反而盯着诸如“某一处小锈迹不算毛病”这类边缘话题打转,摆明了想冷处理,盼着这事儿能慢慢过去。
这就让人想起本田2025年的新品发布会,当时可是把“高品质”喊得震天响,又是ADV350的eSP+技术,又是智能互联系统,说得好像每一个零件都精雕细琢,可现在这台发动机暴露的问题,跟当初的宣传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宣传时把“品质”当金字招牌,出问题时把“小瑕疵”当挡箭牌,这样的反差,谁能不对品牌失望?
其实这种“避重就轻”的操作,在行业里也不是新鲜事,之前西贝预制菜事件不也是如此?企业总想着用局部的“没问题”,去否定整体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完全把用户的知情权抛在脑后。难道消费者花真金白银买产品,连知道问题真相的权利都没有吗?
说真的,企业要想长久走下去,就得彻底改改这毛病。比如建立透明的质检流程,引入第三方机构认证,让品控过程晒在阳光下;供应链协作也得优化,学学本田松江研发中心的模式,把每个环节的质量都抓牢;更重要的是,得把用户反馈真正放进研发闭环里,别总觉得用户不懂行,用户的实际体验才是最真实的质量标尺。
这里还想提个“工艺美学”的说法——别觉得毛刺、锈蚀这些是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恰恰是这些细节,最能体现企业的匠心。
就像本田CM1100一直讲究“人车一体”的设计哲学,要是能把这种细致劲儿延伸到每一个零件的品控上,用户对“精工”的认知肯定会不一样。还有“共治型售后”,新大洲本田本来在新媒体营销上做得还不错,要是能借着这个优势,邀请用户参与到质量监督里来,把这次的危机变成升级品牌信任的机会,这不比现在躲躲闪闪强百倍?
要知道,本田2025年曾公开说要在品控上加大投入,可落到实际产品上,还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其实用户要的真不多,不过是一份坦诚的态度,一个实在的解决方案。
各位朋友,要是你买了这款车,拆开后发现这些问题,商家却绕着核心问题不回应,你会怎么做?是默默忍了,还是会坚持要个说法,让企业真正重视起消费者的声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