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买车“猫腻”多,购车合同藏5条“陷阱”,天天有人中招

年底买车总是充满了期待和喜悦,但你知道吗?购车合同里可能藏着几条不易察觉的“陷阱”,稍不留神就容易中招。最近小王就遇到了这样的事——他兴冲冲签完合同,结果提车时才发现车子的配置和当初承诺的不一样,销售却指着合同说:“您自己签的字呀!”小王这才意识到,合同里的“文字游戏”有多坑人。其实,像小王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很多人都因为忽略了合同细节吃了哑巴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购车合同中那些容易踩的“坑”以及如何巧妙避开。

---

陷阱一:车辆信息“缺斤少两”

很多人在签合同时,只关注车型名称和价格,却忽略了车辆信息的完整性。比如,合同里只写了“宝马3系”,却没注明具体年份、颜色和配置。结果提车时发现送来的是去年的库存车,或是低配版本,这时候再想维权就难了。

避坑指南:

合同里一定要写明车辆的“身份证信息”:年份(如2024款)、颜色(如“矿石白”)、配置名称(如“325i M运动曜夜套装”),最好连车架号也直接写进去。这样既能防止4S店“偷梁换柱”,也能在纠纷时有据可依。

---

年底买车“猫腻”多,购车合同藏5条“陷阱”,天天有人中招-有驾

陷阱二:交车日期“云里雾里”

“车到了就通知您”“下周就能提”……销售随口一说的承诺,到了合同里却变成“尽快交车”这种模糊表述。结果等了三个月还没消息,想退定金却被一句“合同没说具体日期”怼回来。

避坑指南:

交车日期必须具体到年月日!比如“2025年1月20日前交付”。如果逾期,合同中还要写明违约金比例(如每日车款的0.5%)。这样既能约束商家,也能给自己留个保障。

---

陷阱三:生产日期“藏着掖着”

年底买车“猫腻”多,购车合同藏5条“陷阱”,天天有人中招-有驾

你知道吗?国内新车库存超过3个月、进口车超过6个月就算是“库存车”。这类车长期停放,轮胎、油液容易老化,后期故障率更高。有些商家会故意隐瞒生产日期,用库存车冒充新车卖。

避坑指南:

合同里务必标明生产日期!提车时还可以现场“三查”:

- 轮胎日期:看侧面的“四位代码”(如“2523”代表2023年第25周生产);

- 玻璃日期:数字代表年份,黑点代表月份(黑点在数字前用“7减”,在后用“13减”);

- 排气管:内壁有黑色积碳可能是试驾车。

年底买车“猫腻”多,购车合同藏5条“陷阱”,天天有人中招-有驾

---

陷阱四:“定金”和“订金”傻傻分不清

这两个词读音一样,意思却天差地别!

- 定金:有法律担保性质,交了就不能退(除非商家违约);

- 订金:只是预付款,不想买了可以退。

很多人因为没看清合同里的字眼,白白损失几千元。

年底买车“猫腻”多,购车合同藏5条“陷阱”,天天有人中招-有驾

避坑指南:

签合同前一定要确认写的是“订金”还是“定金”。如果暂时不确定是否购车,优先选择“订金”;如果确定要买,再支付“定金”,但金额别超过车款的20%。

---

陷阱五:合同附注里的“小字陷阱”

很多人看完合同正文就痛快签字,却忽略了附注里的“隐藏条款”。比如:“PDI检测费3000元”(国家明令禁止收费)、“装潢套餐不退不换”……这些不平等条款往往藏在不起眼的角落。

避坑指南:

年底买车“猫腻”多,购车合同藏5条“陷阱”,天天有人中招-有驾

拿起放大镜,逐字读完附注!遇到不合理条款,直接要求删除或补充说明。比如加上:“若车辆与承诺不符,退一赔三”“生产日期超过3个月可退车”。

---

真实案例:一句补充条款省下两万元

小李在签合同时多留了个心眼。销售口头承诺“送5次保养”,他立刻要求把“含工时费”写进合同附注。结果提车时,4S店声称“保养只包材料费”,小李直接拿出合同,对方哑口无言,乖乖兑现了承诺。你看,细节上的较真,换来的可是真金白银!

---

最后的小贴士

1. 费用拆解:合同里把裸车价、购置税、保险等费用分开写,防止商家打包“加价”;

2. 录音录像:提车时打开手机录音,销售说的每一句承诺都是证据;

3. 查询工具:用“汽修宝”查配件记录、“查博士”调维修报告,几十元就能避开事故车、泡水车。

年底买车图的是喜庆,千万别让合同里的“猫腻”坏了心情。记住:慢一点签合同,细一点看条款,你的每一分谨慎都在为未来省心省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