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发布,价格上探三十万,尚界H5智能技术下放

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国内汽车市场是变魔术一样,尤其新能源和智能车领域,几乎一两个月不关注,感觉就跟不上时代节奏了。这回,全新问界M7和尚界H5的发布,真有点“游戏开新档”的意思。一个高一个低,一个上探高端,一个降维打击,鸿蒙智行给市场的刺激,真不是常规操作。

我们得先扪心自问一个问题:现在还有哪个中国品牌敢同时在30万+和20万以内杀出重围?这要是在过去,基本是天方夜谭。可现在,鸿蒙智行,靠着华为和上汽的“联名款”,就做到了这一点。这种市场策略,玩的其实不是简单的产品拼价格,背后比拼的,是技术下放的决心和对市场节奏的拿捏。

先说说问界M7。这车当年横空出世,销量往上冲得一个猛。15个月只差一个月销量没破万,甚至有三个双万月。前年还觉得这车贵,今年再一看,同级里边的竞争都“堆料”,你不升级、往上走,分分钟被后浪拍死沙滩上。新一代问界M7增程和纯电同时发,配置拉得足够宽,价格全都顶到30万档。这价格刷新了大家对问界的认知,直接贴着自家大哥M8、M9屁股走,把整个鸿蒙智行家族成了一条完整的产品带。

问题来了,很多人会问,这价格会不会劝退一批人?其实不然。你看发布1小时大定3万台,说明市面上还就是有那么一批人,觉得值。这是一个蛮有趣的市场信号:只要你东西真的做得差异够大,体验够强,价位并不是绝对障碍。

问界M7发布,价格上探三十万,尚界H5智能技术下放-有驾
问界M7发布,价格上探三十万,尚界H5智能技术下放-有驾
问界M7发布,价格上探三十万,尚界H5智能技术下放-有驾
问界M7发布,价格上探三十万,尚界H5智能技术下放-有驾

但问题的另一头是谁都清楚:中国品牌的内卷,一年比一年狠。你想想,同样是大五六座SUV,多少厂家给空间做加法,配置加到让人眼花缭乱,20万左右已经能选到狠“变态”的组合。家庭用户很现实,“价格+空间+安全+智能”是四大考点。问界M7通过纯电和增程分流技术路线,空间做了极致优化,把华为的那些“黑科技”下放到了一台去主攻家庭的车上,这就是鸿蒙智行的底牌。

驱动系统、悬架结构、辅助驾驶这些升级就不多说了,继续堆料,继续围着家庭和城市通勤场景打磨。更可笑的是,主力30万价格档还给你出“黑化套件”,真的就是对年轻用户下死手了。你开新的M7回家,和一年前的比,视觉冲击完全不一样。你很难无视那些动辄100度电池、710公里纯电续航、45处储物空间、超大前后备箱带来的直观变化。尤其华为DriveOne那套电驱,材料、逻辑、能耗优化的细节,八成普通人讲不清原理,但上车一试,真有打破合资认知的实力。

我倒是更想抛一个问题:你觉得华为把最强的智驾系统下放到M7、H5算不算提前变革?你会发现,智能电动这条路不是有钱就能砸利好的。真正厉害的是用场景思维打穿产品定义,用户通过一块娱乐屏或几个操作便利的小细节产生黏性,这种产品力,才是后发制人的王炸。

再来看一下尚界H5,这个更有意思。你要知道,中国车市20万以下特别是这个B级SUV市场,埋的“地雷”比比亚迪、吉利都密集,而且客户真的不傻,卷价格卷空间,基本是决胜负的一环。尚界H5“杀”入这段价位,华为还把最新一代ADS 4丢下来,这事放在两年前想都不敢想。

大家会想:为啥尚界H5能做到智能化下放?其实就是因为背后有上汽这样的大厂做支撑。别小看供应链的力量,几十年造车经验、成本、规模、品控,这不是新晋造车新势力两年能学会的。上汽技术+华为品牌,“面子里子全要”,才整出这样一台号称“为全民造的全能SUV”。

你让比亚迪怎么卷?让吉利头疼去吧。尚界H5主打的就是空间巨大、智能体验拉满,什么6百多升后备箱、二排放倒能睡觉、前备箱还带排水防水、迎宾灯还能定制,就是变着法压死流量密码。而且这种细节投入明显是像老牌厂商“造良心车”的路径向互联网新贵的逆向学习。

问界M7发布,价格上探三十万,尚界H5智能技术下放-有驾
问界M7发布,价格上探三十万,尚界H5智能技术下放-有驾
问界M7发布,价格上探三十万,尚界H5智能技术下放-有驾
问界M7发布,价格上探三十万,尚界H5智能技术下放-有驾
问界M7发布,价格上探三十万,尚界H5智能技术下放-有驾
问界M7发布,价格上探三十万,尚界H5智能技术下放-有驾
问界M7发布,价格上探三十万,尚界H5智能技术下放-有驾
问界M7发布,价格上探三十万,尚界H5智能技术下放-有驾

真正让人佩服的是,他们还没把成本卡到“不行就减配”的水平,这才适合中国家庭第一台车或者过渡新一代智能车的消费者使用。为什么?中国的“刚需”永远是最靠谱的市场,空间实用、智能好用、价格踏实,这就是三大法宝,放眼任何一个市场都管用。

问界M7发布,价格上探三十万,尚界H5智能技术下放-有驾
问界M7发布,价格上探三十万,尚界H5智能技术下放-有驾

问界M7和尚界H5这种一高一低的进攻,最大看点其实是华为技术的真正普及。你看,以前30万才有的智驾、娱乐屏,20万以内能买到,这个堆料幅度,是不是有点像当年小米旗舰冲击中端一样,市场会不会产生类似连锁反应?中国车企的下半场,其实就是比拼谁更能早大规模普及先进技术和体验。

而且你会发现,现在产品资讯传播极快,用户能见度和学习能力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厂家只能持续做更有差异化的内容和体验,简单的外观配置升级远远不够。鸿蒙智行把大屏、智驾、运动、家庭实用甚至那种显示科技感的“情绪价值”一锅端,实际上是把汽车这个传统工业品产品思路,向手机、数码产品“玩法”迁移。这才是真的“智能汽车快消化”。

说到底,这不是某一家公司单打独斗能冲出来的。鸿蒙智行的成功,本质上就是平台和生态的扩展,技术和体验是抓手,供应链和造车底蕴是不变的硬实力。市场会不会再有国产品牌靠技术普及打赢后半场,关键要看能不能读懂时代步伐,谁能率先跑出来,不依靠补贴、不靠价格战,真的靠体验和技术优势。

这让我想问:你会不会真心愿意为国产智能化付钱?你会去试这些“全球领先”的新功能吗?

问界M7发布,价格上探三十万,尚界H5智能技术下放-有驾

你去看看数据,M9卖了24万了,M8卖了快一年的高端冠军。鸿蒙智行把两头堵死,搞高端有问界M9、M8坐阵,冲中低又来M7、H5,留给别人的空间越来越窄。从产业链、技术路线上看,华为为主的鸿蒙智行有资本继续扩大优势。而且这个优势不是一时的快爆,动力与智能体验再叠加,汽车行业要进入全新格局。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中国车市永远是世界最难做的市场,一年17-19款新车发布,市场变数比美国十年都大。你一不小心节奏慢了,被对手提前量拿了就被“带节奏”了。现在所有厂家都很清楚,和华为、鸿蒙智行对抗,不能光拼噱头和价格,得狠抓产品本质,否则转眼就被用户抛弃。

这场智能化、平台化的品牌大战,你说到底还是考验“基本功”。问界M7和尚界H5能不能接住这些层层叠加的技术体验与市场压力,几个月后销量见分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两款新车确实让市场和对手都“清醒”了一把:国产头部玩家没打算慢下来,而智能驾舱、智能底盘、大屏生态这条路,还能继续卷出花。

最后给大家留个问题思考:面对国产新能源品牌越来越强的智能体验、丰富配置和亲民价格,你愿不愿意放弃合资,彻底撑起“中国车”的新可能?现实已经开始考验我们的决择,也正好印证中国汽车新一轮“向上”的大趋势。咱们拭目以待,下场就是见证新王登基的时刻了。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