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个词刷爆了朋友圈——“新能源车甩人晕”。作为一个晕车深受其害的人,我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揉了揉太阳穴,心说“懂行的人都清楚,不是新能源车不好”。可人晕车的那种飘乎乎的劲儿,不亲身经历还真解释不出那个难受劲。
几年前,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车。当时目标明确,50万预算以内买辆得劲的车,品牌锁定了BBA和蔚来。选车这件事吧,说难不难,但要真下手时,那可就跟选对象一样,得细掂量。最先被我淘汰掉的是那时刚火起来的蔚来,理由很简单——我晕车,我家人也晕车,坐电车的那种晕车劲甭提了。
其实我一直好奇,晕车到底是啥原因?开始我以为是油车里的汽油味,后来怀疑是路上颠簸。真正找到答案,是一次偶然读到一本关于听觉的科普书。书里提到,人的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它还负责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人只知道耳蜗是用来听声的,但其实耳朵里的前庭系统才是感知运动的核心。你坐车时,前庭系统能感知车的加速、刹车和微小震动,这些信号会传到大脑。但,大脑同时要接收眼睛的信息。如果你眼睛看到的是车内静止的环境,比如你低头玩手机,可前庭系统却明确告诉大脑“动了”,这俩信号完全对不上!大脑陷入混乱,“分不清在哪儿”,这时你就晕了。
搞清楚这个原理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坐电动车更容易晕车了。这事儿吧,说白了就是电动车的加速更平顺,而油车多少会有些顿挫感。油车的颠簸反而让眼睛和身体都感知到车在“动”,信号对齐了,大脑也就比较好“分配任务”。但电动车的问题正好相反——加速刹车都太无声无息了,身体没啥感觉,眼睛也觉得车厢平稳,可前庭系统在耳朵里吱声,“动了动了”。三方信号长期失衡,结果可想而知:晕!
我这个人吧,从小晕车晕得厉害。家人逢年过节带我出门,总会备上晕车药,比如茶苯海明片。吃了药吧,好一点,但人没精打采的。后来有人给我支招,看车窗外的风景别玩手里的东西,这办法确实管用——你盯着车外的移动景象,大脑能“知道”车外动得劲,前庭系统没那么吭哧了。还一个方法,是大人让我闻橘子皮。这种味道能让大脑分散注意力,不那么在乎身体里的震荡信号,小孩子也就没那么难受。
不过说实话,晕车这毛病里还有个心理因素掺和。这事儿跟恐高一样,怕的事越怕越难受。心理警觉度越高,耳朵对身体信号也越敏感,恶心和飘忽感就更强。能调节心情,也是一种治理晕车的办法。后来我琢磨,晕车这事儿能不能“适应”呢?还真能!经常坐车的人,大脑会逐渐学会处理这些混乱信号,晕车的程度也会减少。有时一些长途司机不是不晕,是身体自我调整系统太强了。
晕车这话题吧,说大了跟新能源车也不全没关系。但有人会问新能源车真的就这么“甩晕”?不能说它不好,毕竟未来更多人要转向纯电出行。但就目前关于电车的车内静谧性、平顺性等技术特性的市场反馈来科学解读确实能解释为啥有些人搭上电车后头晕恶心。这种体验不一定是车的问题,它其实提醒大家,买车不仅要考虑品牌、性能、预算,舒适度的感官体验同样重要。
说个自己的经验。如果你也容易晕车,以后去看车时别老研究参数,能试驾就试试;让家人也上去坐一坐。再牛的功能再聪明的AI系统,如果让人坐着受罪,那舒适度这项数据就成了第一影响因素了。所以目前,如果晕车严重,我还真推荐先避开新能源车的坑,至少能省点后悔药钱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