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antis兴衰之路
在汽车行业里,Stellantis 曾经可是个耀眼的新星。它是由意大利的菲亚特、美国的克莱斯勒和法国的标致雪铁龙经过两次合并才组建起来的。成立才两年,就卖出了640万辆车,直接冲进全球第四大车企的行列。到了2023年,它的净利润竟然达到了186亿欧元,不仅超过了通用和福特这些老牌子,甚至比比亚迪还多卖了100多万辆,简直就是汽车界合并重组的成功典范。
但没想到,才过了两年,这家曾经的“车圈巨无霸”就急转直下,情况变得非常糟糕。2025年上半年,它净亏损了23亿欧元(约193亿元人民币),营收同比下滑了13%,销量也跌到了269万辆。北美和欧洲这两个核心市场都开始遇冷。曾经风光无限的Stellantis,怎么就突然掉下去了呢?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辉煌到挑战
咱们来聊聊Stellantis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说起来,这个公司一开始可真是“强强联手”的典范。合并之后,它手里握着不少响当当的品牌,像菲亚特、标致、雪铁龙这些大众市场的大牌,还有玛莎拉蒂、Jeep这种在细分领域里特别能打的高端品牌。这样一来,产品线覆盖得非常广,几乎能满足全球各地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刚成立那会儿,Stellantis靠着成熟的供应链和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发展得挺顺利。比如在美国,靠Jeep的越野口碑打开了市场;在欧洲,又借着标致和雪铁龙的本地优势站稳了脚跟。巅峰时期,它的市值一度飙到570亿美元,成了横跨欧美两大市场的汽车巨头。
不过事情总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了2024年,情况就开始变了。虽然Stellantis还是以554万辆的销量保住了全球第四的位置,但营收却比前一年下降了17%,净利润更是暴跌了70%,只剩下55亿欧元。这时候,传统市场的疲软已经很明显了。
到了2025年上半年,问题更严重了。美国那边的关税政策让Stellantis在北美的利润支柱受到了冲击,销量直接跌破百万辆大关。欧洲这边也撑不住了,第二季度的出货量同比下滑了6%。更糟糕的是,公司内部还出了乱子:管理层动荡、工厂关闭、员工裁员,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接连出现。之前的CEO提前离职后,CEO的位置一直空着,这让整个公司的战略推进变得很不稳。
所以说,Stellantis现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曾经的辉煌似乎正在慢慢褪色。
新能源转型战略调整
Stellantis在新能源转型这个关键阶段,走了一些“弯路”,可以说是战略上有点偏差,结果错失了不少好机会。当全球的汽车厂商都在拼命往电动车赛道上冲的时候,Stellantis却对中国市场不太上心,甚至在2022年还搞了个“冷处理”——跟广汽的合资合作取消了,广州的工厂也关了,这样一来,他们在华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弱,销量也就占全球的2%而已。
那时候,中国新能源车技术发展得特别快,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60%。而Stellantis这边却选择了“边缘化”,错过了最重要的转型红利,真是有点可惜。
不过现在情况有点变化了。他们也意识到问题所在,开始调整方向了。2023年10月,Stellantis花了116亿人民币,买了中国新势力品牌零跑汽车20%的股份,两家还成立了合资公司叫“零跑国际”,Stellantis占51%的股份,主要负责把零跑的车型卖到国外去。另外,之前广汽菲克破产后,有近80万车主的售后问题,Stellantis也没躲,而是用原来的经销商网络继续提供服务,这说明他们想重新拉近和中国市场的关系。
这些动作背后,一方面是为了借助中国在新能源方面的技术,加快自己的转型步伐;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合作,重新切入中国市场,弥补之前战略上的不足。
新能源战略转型
现在,Stellantis(斯特兰蒂斯)已经公布了他们2030年的愿景:未来五年内,他们会推出75款新能源汽车,目标是在9年内实现500万辆新能源车的销量。同时,他们希望电动车业务在整体销量中的占比,从现在的3%大幅提升到52%。要完成这个目标,中国市场显然至关重要——这里不仅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还有先进的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以及非常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
对Stellantis来说,接下来的关键是能不能更深入地和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快速补上自己在新能源技术上的短板,同时重新树立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这些都将成为他们能否扭转目前下滑局面、重新走上增长道路的重要因素。
从Stellantis的起落中,我们也能看到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的巨大变化: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大潮下,没有哪家车企能靠过去的辉煌一直走下去。只有紧跟市场趋势,及时调整战略,抓住核心的增长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对Stellantis来说,这次和中国市场的“再牵手”,也许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他们能不能借助中国的力量实现“触底反弹”,还真是值得大家持续关注的事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