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6.8万,43个月破百万,鸿蒙智行给车圈上了一课

得嘞,十月份的车圈那叫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主角光环就焊在了一个叫“鸿蒙智行”的脑门上。

单月干掉68216台车,这数字一出来,我都仿佛听到了不少人倒吸凉气的声音。

但这还不是最炸裂的,真正让我这老江湖心里咯噔一下的,是另一个数字:一百万。

你没看错,从零蛋到一百万辆的交付,鸿蒙智行只用了43个月。

这什么概念?

别人还在新手村吭哧吭哧打史莱姆呢,这家伙直接开了全图挂,骑着火箭就冲向了最终BOSS。

这速度,直接把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最快百万纪录给刷新了,你说气不气人。

但咱们今天不走寻常路,先把这百万辉煌放一边。

我想把时钟往回拨,拨到那个“华为不造车”的誓言还在耳边回响的年代。

那时候的华为,想往汽车圈里伸个腿,那叫一个步履维艰。

大佬们嘴上说着“欢迎”,身体却很诚实,一个个往后退,生怕被“技术赋能”成了别人的嫁衣。

“它成了灵魂,我们成了躯体,我们不能接受。”

还记得上汽陈虹老板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吗?

简直就是当时所有传统车企巨头的心声。

谁愿意把自家几十年攒下的家当和脸面,变成别人的“生产车间”?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商业合作了,这是在问一个哲学问题:谁,才是这辆车的主人?

于是乎,当时的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华为憋着一肚子顶尖的智能技术,像个浑身是宝的武林高手,却发现压根没人敢拜师。

所谓的“HI模式”,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应者寥寥,雷声大雨点小。

毕竟,这帮在燃油车时代叱咤风云的“老炮儿”们,谁没点自己的傲气和盘算?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角色——赛力斯,走上了台。

说它是“第一个吃螃蟹的”都算客气了,在很多人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豪赌,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了华为这艘前途未卜的船上。

早期的问界,市场反应那叫一个冷清,质疑声、嘲讽声不绝于耳,什么“杂牌代工”、“华为贴牌”的帽子满天飞。

可谁能想到,短短四十几个月,沧海桑田。

当问界M9在5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杀得天昏地暗,当鸿蒙智行百万交付的喜报传来时,当初那些看笑话的人,恐怕下巴都要惊掉了。

市场这个东西,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它只认销量,只认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出来的票。

月销6.8万,43个月破百万,鸿蒙智行给车圈上了一课-有驾

你还在纠结“灵魂归属”,人家早就在用户心里“灵魂附体”了。

这场翻身仗里,最戏剧性的角色,非智界莫属。

顶着“华为亲儿子”和“奇瑞太子”的双重光环出生,本以为会是天胡开局,结果首款车智界S7的交付一波三折,差点没把自己“作”死在襁褓里。

那段时间,智界简直成了车圈的“尬点”,人人见了都想调侃两句。

然而,十月份的销量榜单,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所有人的脸上。

智界R7和新款S7,哥俩联手,一个月居然卖了一万多台!

这简直是演了一出《王子复仇记》啊。

究其原因?

新车型精准的刀法和毫不手软的营销。

什么行业首创的“凝光贝母”工艺,什么全系标配的华为高阶智驾,再加上一招“至高15000元购置税兜底”的七伤拳,打得对手晕头转向,直接把消费者的心给勾走了。

现在回头看,鸿蒙智行的成功,真的只是靠华为的牌子吗?

我不这么认为。

这更像是一场模式的胜利。

从“HI模式”的磕磕绊绊,到“智选车模式”的火力全开,华为终于找到了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姿势。

在这个模式下,华为不再是那个小心翼翼敲门的“供应商”,而是直接踹门而入,从产品定义、核心技术、销售渠道,几乎是一条龙全包了。

这种“我全都要”的霸道,恰恰保证了最终产品体验的高度统一和极致性能。

当然,花路走得顺,不代表前面就没有坑。

随着“界”字辈的兄弟越来越多——问界、智界、还有后面的享界、尊界……这“一母多子”的模式,会不会出现内部左右互搏的尴尬局面?

如何给不同的合作伙伴分蛋糕,又如何保证每个“儿子”都有自己清晰的定位?

这些,可都是摆在老余面前,比卖车还头疼的新问题。

十月份的这场销量狂欢,与其说是一份成绩单,不如说是一封战书。

它告诉所有还在犹豫和观望的传统玩家们:时代变了。

当用户体验和智能科技成为新的信仰时,你那套陈旧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件,还够看吗?

还在纠结你的“灵魂”吗?

可别忘了,当潮水褪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呢?

月销6.8万,43个月破百万,鸿蒙智行给车圈上了一课-有驾

评论区里,咱唠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