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费翔真的坐进了零跑D19驾驶席,我大概率会端起相机,咔嚓一声,记录下那一瞬间他脸上的微妙表情。演员与汽车共处一室,隔着六十多岁的阅历和一辆三十万元的旗舰新车,让人不禁怀疑——这场发布会,是在致敬经典,还是在致敬迷失?
如果我是零跑的营销总监,面对平均年龄35岁的用户画像,我却要告诉团队:“今年我们请的是费翔。”大概会陷入一种类似于法医遇到谜案的尴尬:不是无法解释,只是理由可能比尸检报告还要晦涩。品牌升级总绕不过受众画像,但有时候,创新的代价就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回到事件本身,零跑D19亮相,标榜冲击30万价位,却用惯用的“硬件堆料+高调自研”组合拳应对质疑。副总裁曹力现场划清界限,坚决不引入华为乾崑智驾,“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听着像是在公安分局审问室里分清责任——咱没串供,都是自己人。
证据链放桌面上——用户买的多数是10万出头的车型,年轻人买的更多,智驾被网友现场吐槽“太智障”,供货商全是名牌,但算法像一锅没调味的汤,硬气归硬气,端上桌还得看有没有人愿意掏钱。零跑的自信源于一张研发投入的进度表,但市场关心的是拨款能变成多少真正的技术壁垒。
我曾见过太多自信与自嗨的界线,尤其是在法医验尸间。失控的乐观像尸体失温,只有时间才能证明到底是心跳停止,还是只是昏迷不醒。零跑的高端梦,在平均售价尚不及12万的现实面前,看着像是工程师熬夜赶出来的PPT,命名为“全身名牌,灵魂待定”。
代言人错位的争议没必要再抄表测温。市场就是一次长期的“受众解剖”,年轻人认同的是品牌调性、产品体验、朋友圈的炫耀资本,而不是岁月静好的费翔。零跑想用一场“追星+品牌升级”来弥合价格与形象的鸿沟,这操作跟让警校学员去学心理学,期望他们毕业就能抓住连环杀手一样,理论可以拍桌子,但现实不一定会点头。
智驾部分,大把研发费砸进去,副总裁豪言L4落地,“无人干预、全场景”,甚至放出团队要扩至1.2万人的“动员令”。但环顾其软件进度,好像老刑警用多年的调查笔记,更新总是跟不上最新案情。甚至车主吐槽“新功能永远不覆盖老车”,这听着就像法医实验室里,老设备跑不动新程序,验尸只能靠经验和好运。
自研路线确实有可取之处,数据闭环是个好东西,研发成本摊薄也漂亮。但它同样是高风险投资,在智驾赛道里,时间和技术比资本还残酷。高端市场对品牌溢价比方只要一两条指纹,影响力能放大成整个案件的走向。零跑能否靠自研把技术做进用户心里,这比搞大新闻还难。技术背书做不出来,定价就只能成笑话。
零跑的产品线布局很有志向,A、B、C、D四条战线,像是刑事侦查的四路蹲守。可现实是均价一路下滑,2021年7万出头,一路涨到11万多,然后又掉回10.94万。三十万元的旗舰车型,在这样的均价背景下,不像一次品牌进阶,更像是一次无伤大雅的自我挑战。用“半价理想”的标签在高端市场试水,恐怕只会听到一句“你是认真的吗”。
硬件堆料确实比嘴皮子硬气,全身名牌都是好东西。问题是,除了发烧友和少数工程师,没人真的去数“供应商logo”。用户关心的,是智驾带来的实际体验、场景覆盖率,以及数据更新能不能按时推送到自己买的那一辆。零跑的逻辑是,“我们自研,你们放心”,但消费者更在乎的是,“能不能让我安全把车开到家,还能跟上新潮”。
说到品牌形象,零跑想靠费翔破圈,那就像警队与社区办联合举办跳广场舞大赛,原本是想拉近距离,结果本地年轻人一听只会掉头走人。这个困境也是国产汽车品牌集体面临的现实,低价能拉销量,高价就成了“理想”而不是现状。自研技术是好事,但做不出用户口碑,就很难形成市场回路。
这个行业里,创新与自信之间有一道微妙的分界线。自信,是摸清案情再行动;自嗨,是证据没找到就急着破案。零跑目前还在自信与自嗨之间摇摆,技术和品牌都在拼命攀高,却没能摆脱均价下滑的“地心引力”。这里没有谁是绝对的凶手,但谁能爬到高端的案发现场,成为真正的赢家,恐怕不是用“全身名牌”、“高阶智驾”、“代言人破圈”就能拍板定性。
如果把这起“零跑冲击高端案”归档,我只能在报告里写一句:“受众画像未明,高端路线待解,智驾进度存疑,品牌破圈未果。” 最后的结论不下死案,毕竟市场总有反转。
那么问题来了,自研技术是品牌突围的必由之路吗?高端破圈究竟依靠硬件还是体验? 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被时代裹挟的国产汽车,还会继续用各种姿势冲击那道“30万门槛”。你说,下一个“受众错位”会发生在哪里?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