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路过那家加油站,刚好听到旁边修理铺的人叹气:等你们搞出来的车能不能别叫AutoPilot,俺们都叫你们‘自动刹车器’。我心里一笑,心想,技术门槛真是不低,可是真用起来,这玩意儿又不是想象中那样稳当。
车子跑高速,突然被变道的车抢了个位置,刹车、方向轻微调整。估算,自动辅助系统的误差大概在0.3秒左右吧(样本国产品,估算,少量体验),从哪儿能做到像人眼那般快?换句话说,系统反应的时间跟人类反应相比,差距还是挺大。
我刷了个信息,三年前我试过一款主打L2辅助的车。那会儿,觉得它在高速巡航状态下还是挺聪明的,能帮我减轻负担。但我最烦的,一次高速越过一辆慢车时,警告声突然响起,吓我一跳。原来它识别偏差,误判了前车距离,差点制动过度。技术的鸡肋,就是那点跑偏。
但我也明白,车企在研发辅助系统时,有没有搞清楚一个痛点:获得感。真正可以放手的驾驶辅助,别说L3,L2都还在试。这就像买买买之前,要先体验,最后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信得过。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L3到底能不能真跑在普通高速?我觉得,车企们肯定会说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能上路,但我猜,他们更关心的是能不能批下来。毕竟,整个体系,包括法律、保险、交管,还是在冲刺状态,怎么说,掉链子也不是暂时的事。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细节就记得很清楚:去年一个同行说,车联网里的V2X,实际上距离短、稳定性还没想象中那么好。你知道吗,那天他还打趣:在路上通话,像吵架,信号断断续续。所谓车路云联合,跟我们想像中的一键联动,还差许多。
我觉得,智能网联其实是个大锅,大家都在投线,拼技术。这个时候,就是卡点的时刻。想想去年某大车企,研发成本一亿多,用了个外包团队算,是个天价外包案。我在想,技术供应链的博弈,就像拼股:谁能让自己站在最上端(技术、标准、渠道),谁就可能赚得最多。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这些新技术究竟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我经常听到一些车主讲他们甩手,其实也暗示了个重要点:感觉开车的安全感还没提升,反而增加了复杂的操作。多场景应用,比如物流、环卫、出行,我觉得更像是请人帮忙,而不是自己想象的完全自主驾驶。
我意识到,推动L3车型的生产,也不是那么简单。法律法规要搭配,保险要调整,甚至交通规则都得改改。去年路测的时候,我发现只要一遇到不规则情况,系统就会崩溃,那时候我心想:这个东西还需要多少时间打磨?(这段先按下不表)
问一下,你觉得,未来的自动驾驶会不会变得像手机一样普及?还是说,终究还是那点地气儿,遥远如果要全自动?
说实话,我对智能网联这玩意,有点嫌弃。动辄想占领大脑,却没想过,车里的司机,谁还会完全放手?人和机器的战场,也许永远都在折腾的边缘。无论是不是L3,我们能不能别太早把安全感挂在嘴边?我现在最关心的还是个细节,混杂在路上的各种传感器和信号,怎么保证不误伤——就像开车时突然想到的:这年头,电子眼到处都是,真心变得像眼神杀。
对啦,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技术快到爆炸的今天,到了明天,会不会一个不小心,反而成了交通事故的帮凶?都说是科技进步,但咱们只是光影里的看客。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真心想知道:在道路越变越先进的背后,谁又在真正站在安全的最前线?看着各种试点不断推高标准,我总有个疑问——我们是不是太着急了点?还是,技术还没成熟,政策就赶着硬上车?
有时,我会问自己:如果你每天开车,看到真正自动的场景,是梦想还是泡影?这不禁让我对未来的车生活多了一份期待,也多了一份担心。毕竟,哪天车子真能像科幻里那样自我思考,我还能相信让它全盘接管吗?这片刻,还真是个迷。
说到这,我正在想,下一次出门,会不会带着点犹豫——车会不会突然掉链子?(这问题你也会不会偶尔想?)还是说,未来我们惯了,自动的也好,手动的也罢,最重要的还是那份安全感对吧?
或许,最大的变革,不是技术变得聪明,而是我们自己,能不能跟上这波智能浪潮。
这世界,总在刷新。你觉得,哪个细节会成为真正改变的关键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