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ar在中国为什么不能兴起?

作为摸车十几年的老炮,我去年去日本出差时,印象最深的不是樱花和寿司,而是街头随处可见的 K-car—— 方方正正的小车身,灵活穿梭在窄巷里,找个停车位更是 “一把进”。可回国后再逛马路,别说常见了,有时候一个月都未必能见到一辆 K-car。

按理说,K-car 省油、好停车,价格也不算贵,怎么到了中国就 “水土不服”?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掰扯,K-car 在中国火不起来的深层原因,每一条都戳中当下汽车市场的 “痛点”。

K—car在中国为什么不能兴起?-有驾

一、政策不 “撑腰”:K-car 在国内没享到半分 “特殊待遇”

要聊 K-car,就得先提它的 “诞生土壤”—— 日本。在日本,K-car 是被政策 “宠大” 的:排量≤660cc、车身尺寸有严格限制,就能享受购置税减半、养路费减免、停车费打折,甚至有些地方允许 K-car 停在 “迷你车位” 里,普通轿车还进不去。

可到了中国,K-car 连 “专属身份” 都没有。我国汽车分类里,根本没有 “K-car” 这一说,它只能被归到 “微型车” 或 “小型车” 里,和五菱宏光 MINIEV、奇瑞 QQ 这些车挤在同一个赛道。

K—car在中国为什么不能兴起?-有驾

更关键的是 “政策红利” 没跟上:

以前有排量税的时候,K-car(比如 1.0L 以下)确实能少交税,但现在排量税早已不是购车主流成本,反而新能源汽车的 “绿牌、免购置税、不限行” 政策,把消费者的注意力全吸走了;

北上广深这些堵车重灾区,牌照比车贵,可 K-car 既不能像新能源那样直接上绿牌,也没有 “专属摇号通道”,想上牌还得跟几十万的豪车抢指标,谁愿意花这精力?

没有政策托底,K-car 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二、消费者不 “买账”:“小” 在国内是 “缺点”,不是 “优点”

日本消费者认 K-car,是因为 “够用就好”—— 大多数家庭住在小户型公寓,车位窄;日常通勤半径就 20 公里,小车身灵活;而且日本家庭普遍有 2-3 辆车,K-car 只是 “城市代步工具”。

但中国消费者的购车逻辑完全不一样,尤其是过去十年,“买车 = 买面子 + 买全能” 的观念根深蒂固:

空间要大:中国家庭买车,大多是 “一台车养全家”,得装下老人、孩子,还要放婴儿车、行李箱,K-car 的后排空间(比如日本的本田 N-BOX),成年人坐进去膝盖顶前排,长途根本没法忍;

K—car在中国为什么不能兴起?-有驾

动力不能弱:中国高速路网发达,很多人逢年过节要跑几百公里回老家,K-car 的小排量发动机(比如 1.0L 自然吸气),跑高速时速 100 公里就有点 “费劲”,超车时没信心,消费者会觉得 “不安全”;

“小” 等于 “廉价”:虽然 K-car 在日本不算便宜(折合人民币 8-12 万),但在国内消费者眼里,“小车 = 便宜车”,宁愿加 2 万买紧凑型轿车(比如轩逸、朗逸),也不愿花 10 万买个 “小盒子”,觉得 “没面子”。

说白了,K-car 的 “优点”,刚好戳中了中国消费者的 “顾虑点”,自然没人愿意为它买单。

三、车企不 “给力”:没人愿意做 “不赚钱的买卖”

消费者不买账,车企自然不会 “热脸贴冷屁股”。其实早年间,也有车企试过把 K-car 引入中国,比如铃木的奥拓、本田的飞度(早期有 1.3L 版本,接近 K-car 定位),但销量都不理想。

铃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在国内主打小型车,可 2018 年退出中国时,年销量还不到 10 万辆,反观同期大众、丰田的销量,随便一个车型就能破 20 万。为啥?因为小型车的利润太低了 ——K-car 的研发成本不低,但售价上不去(卖贵了没人买,卖便宜了不赚钱),而自主品牌的 SUV、新能源轿车,利润空间比 K-car 大得多。

K—car在中国为什么不能兴起?-有驾

现在的车企更现实:

合资品牌把重心放在中型车、SUV 上(比如丰田汉兰达、大众途观 L),这些车溢价高、销量稳;

自主品牌要么做 10 万以下的新能源微型车(比如五菱宏光 MINIEV,比 K-car 便宜一半),要么冲高端新能源市场(比如比亚迪汉、蔚来 ET5),谁也不愿花精力研发 “小众” 的 K-car。

没有车企愿意投入,K-car 在国内自然成了 “边缘车型”。

四、场景被 “替代”:新能源微型车抢了 K-car 的 “饭碗”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国内也有很多小代步车,比如五菱宏光 MINIEV、长安 Lumin,这些车不就是 “中国版 K-car” 吗?

还真不是,但这些车恰恰 “干掉” 了 K-car 的潜在市场。因为新能源微型车比 K-car 更符合中国需求:

K—car在中国为什么不能兴起?-有驾

价格更便宜:五菱宏光 MINIEV 起售价才 3 万多,K-car 如果引入国内,就算国产,售价至少要 8 万以上,性价比差太远;

政策更友好:新能源微型车能上绿牌,不限行、免购置税,这是 K-car 没有的优势;

使用成本更低:一公里电费才几分钱,比 K-car 的油费(一公里 5 毛钱左右)便宜 10 倍,日常代步更划算。

对于想选 “小代步车” 的消费者来说,有 3 万多的新能源微型车可选,谁还会考虑 8 万多的 K-car?K-car 的 “生存空间”,早就被新能源微型车挤没了。

最后说句实在话:K-car 是好车,但 “水土不服”

其实平心而论,K-car 的设计理念很先进 —— 小车身、大空间、低油耗,非常适合城市通勤。但它的 “好”,是建立在日本的政策、路况、消费观念上的。

K—car在中国为什么不能兴起?-有驾

而中国汽车市场,现在正处在 “新能源转型” 的关键期,消费者想要的是 “大空间、长续航、高智能”,车企想做的是 “高利润、大销量” 的车型,政策倾斜的是新能源。K-car 既不符合消费者需求,也没车企愿意推,更没政策托底,自然火不起来。

或许未来,等中国城市停车更难、消费者观念从 “买大” 变成 “买对”,K-car 才有机会在中国 “翻红”。但至少现在,它还只能是 “日本街头的风景”。

大家见过 K-car 吗?如果有一款 K-car 国产,你会考虑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