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雷军在社交媒体上喟叹创业的龃龉,另一边却是数百车主联袂请退。
这剧本略显荒诞:拎了台身价五十余万的小米SU7 Ultra,却发觉砸了四万多加装的碳纤维前舱盖,全然不是那回事儿,标榜的“赛道血统”,实则就是个“门面担当”。
这落差,谁遭得住?
李先生的际遇,绝非孤例。
近四百人的维权群,大家伙儿都在炮轰这块碳纤维板件。
宣传时,又是“空气动力学优化”,又是“专属散热回路”,险些把它吹成能让车即刻升空的未来科技。
可开箱验货,空空如也!
鼓风机一伺候,纸巾岿然不动,这哪是风道啊,明摆着俩窟窿眼儿,纯属锦上添花!
更令人咋舌的是,这板件号称能减重三百零五公斤,实则只轻了一点三公斤。
好家伙,这数字游戏玩得,比我儿时跳房子还熟练。
小米的回应也颇有嚼头,一句“信息传递有偏差”就把干系撇清了,补偿方案更让人啼笑皆非——区区两千积分,能作甚?
够塞满俩油箱吗?
小米此番操作,说穿了就是拿消费者寻开心。
他们自可辩称是“信息传递有偏差”,但消费者买单的,是货真价实的功能,而非语焉不详的文字游戏。
当车主要求提供风洞测试佐证时,小米却王顾左右而言他,徒强调“减重数据”,对导流效能三缄其口。
这种“致歉却不认栽”的姿态,才是最令人寒心的。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其归咎为个别企业的诚信缺失时,是否忽略了整个新能源车市正陷入疯狂的“军备竞赛”?
大伙儿都在锱铢必较参数,争奇斗艳配置,恨不得把所有能罗列的黑科技都堆砌上去。
可问题在于,这些技术是否臻于成熟?
是否确能予用户带来切实的体验升级?
抑或仅仅是为了营销噱头,为了让演示文稿更吸睛?
须知,真正具备功用的风道设计,仰赖的是一套周全的闭环系统。
小米这前舱盖,连最基础的构型都未实现,便敢自诩“赛道级”,这不是昭然若揭的欺瞒又是什么?
更令人隐忧的是,为数不少的车企都在拿用户当“试金石”,将未经精审的功能抛向市场,让消费者承担试错的成本。
这背后,是整个行业对技术研发的急功近利和对用户信任的蚕食鲸吞。
或许有人会说,维权成本高企,升斗小民很难与庞然大物抗衡。
诚然,律师费、检测费、时间损耗,想想都令人头皮发麻。
但这场维权的旨趣,远不啻于个案本身。
倘若法院能裁定小米构成欺诈,那对整个行业都将是一次棒喝。
这能倒逼车企重新审度营销与技术的边界,令其洞悉,再华丽的辞藻,也难敌用户的差评。
实则,消费者对本土创新是怀有期许的,但这并非毫无保留的买账。
我们翘首以盼的是真正有价值的技术,而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面子工程”。
雷军曾以“为发烧而生”标榜小米,但这一次,发烧的或许是车主的怒火中烧。
由“重新定义汽车”到“重新定义诚信”,小米SU7 Ultra的争议,撕破了新势力造车的花团锦簇。
当资本盛宴散场,唯有真实的技术积淀与对用户的敬畏之心,方能支撑品牌行稳致远。
归根结底,碳纤维再高档,也掩盖不了一颗失约的心。
而消费者真正诉求的,并非一场参数的狂欢,而是一辆真正好开、好用、靠谱的座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