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身边的纯电车除了越来越贵,还都越来越重了?一个个看着挺小的车,实际重量比一辆老奔驰、奥迪还吓人。按理说,给车塞大电池、追求高续航,这不是天经地义吗?可这两年,蔚来的李斌直接反其道而行,不断喊话“别整那么大电池!电池越大,车越重,对马路破坏也越严重!”敢于抛出这种观点,多少有点逆风,听着挺不和谐,有人还当笑话看。可问题咱细琢磨琢磨,这事还真没那么简单。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车这几年搞得轰轰烈烈,续航里程是个硬通货。以前大家还焦虑“电车不敢跑远途”“充电慢”,厂商就一个劲卷能量,卷到后面,补能、成本、性能都牺牲了,“一味追求超大电池”,成了变相拔高价格、拉高车重的新招。你以为这只是厂家割你一茬韭菜,实际上,背后还有一堆社会成本账。
咱想个最直接的——车重上去了,停在屋企还行,可一旦跑起来,对公路的压榨真不是闹着玩的。要知道,建一公里高速要花多少钱?维护一次沥青路面要雇多少人?你可能以为几顿面包钱能搞定,其实光是重量的变化,会带来天壤之别。工程圈的“四次方定律”——就是说,车辆对路面的破坏程度,不是简单等比增加,而是四次方地炸裂。翻译成大白话,车重每涨一斤,道路全体都要集体哭鼻子。
再说说“95%用户只用5%的场景”,大家都明白日常通勤,哪用得着700公里、900公里,路上一半都是短途。为什么厂商总坚持做大电池?说好听点,是照顾极端工况,说难听点,还是个噱头,能多卖点钱。可你细品,欧洲大部分国家早就给车辆列了“重量税”。车越重,交税刀刀见骨。日本这种岛国家连摇号都和车重挂钩,老百姓自然也会权衡买啥车。反观咱们,惯常给电车补贴,养路费反倒一免再免,甚至还贴钱鼓励买更大更重的车,这钱说白了,政府不出,全体纳税人埋单。
有人会问:电池大点不是能多跑点吗?可剧情是,“越大越重越烧路”,这是地球最公平的物理法则。你拿2吨多的SUV,跟桥梁、老路面亲密接触,人家真就想跟你绝交。开的人爽了,给全社会添堵、加成本,大家琢磨琢磨,这账怎么算合适?“修路的钱省油买电的钱其实都不剩”,到最后,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
不仅如此,车一重,损耗可就跟着加速。悬架、轮胎、刹车系统,平时都是默默无闻,但全都属于“耗品”。大家以为电车没发动机省了点小钱,却没看到换轮胎、修减震、修底盘这些隐性账单。更不用说大家关心的电池寿命。就算新车电池管你八年十年,谁家用车不是奔着十几年去的?前脚说要环保,后脚八年一换电池,几百斤有毒废料要怎么处理?而且你以为换电池价格这两年降了,其实是受材料行情影响,真有一天又涨?谁也说不准。
再说说“换电模式”这新事物,蔚来一直拿这个当自己立身招牌,600亿扔进去玩命砸换电站。好处当然有——用户用标准电池包,完美实现“够用就好,多了就换”,理论上能大幅避免电池过量带来的社会损耗。可问题也不少,光是基础设施建设那成本,去年蔚来一年亏了二百亿多,换电站一家家砸出去,短期看补能速度领先,但整个社会是不是适合大面积配套,跟充电桩之争现在还没分出胜负。别的不说,同城不同电池标准,技术、市场方案谁能统一,未来打个大问号。
乐道汽车前脚刚推出,新车配60度电池包,月租直接砍了好几百,一年能省几千块,车主们还都乐意选择小电池版本。这其实有点反向证明,用户不是根本不在乎电池大不大,是以前没得选、被推着跑。只要平台、服务跟上,大家越来越理性。细想想,这不正像当年手机续航、屏幕瞎比拼大小,最后拼到大家审美疲劳,现在反而回归简约可用?消费本质就是如此。
可问题的关键,其实不是电车厂到底鼓吹大电池、推小电池,而是背后你要向谁交账。今天路面、桥隧的使用寿命、城市结构、排水、扬尘、空气污染等,用哪一条不跟车辆自重高度相关?可国内很多政策却没跟上国际主流,还是“新能源一刀切”当作香饽饽,没考虑“怎么在社会公平、生态成本、行业创新之间算明白大账”。对比国外,德国、挪威一年加重税几十亿欧元,用于维护道路和基础设施,算是“谁用谁出钱”,也能慢慢引导厂商回到理性赛道。我们继续补贴灌肥大电池,是不是该静下来重新想想政策底层逻辑?
哪怕不说公共设施,就说家用、出行。一个普通小区,负担得起多少大电池重车?地下车库、地梗、电梯、地面、承重一环套一环,真到了极限,出事谁担责?咱们中国基础设施固然强大,但外部损耗增长过快,修补维护不是个小数字。更别提重型电车一旦事故,能量更大,连带安全问题也乘方爆发。
作为普通人其实也得审视自己:“你到底天天用得上多大电池?冲动超配多掏几万,最终是买保险,还是替厂商买单?”当下涨能量、重配置这风潮,本质其实是行业找话题、抢话语权。李斌敢出来对“大电池”唱反调,很大程度上是有底气,一方面赌换电模式能趁势崛起,一方面也确实看到很多盲目追大走到堵头。
最终,你以为“大神对喷”讨论的是电池,事实上是在争未来汽车产业向理性、可持续拐弯不拐弯。大家深夜谈论续航,嘴上说的是路程,骨子里其实比价“安全感”和“面子工程”。但终极问题始终都在我们身边——一辆车,除了油钱电钱,真正的社会成本、环境账,我们每个人都在共同埋单。正视大电池潜在的问题,是整个行业再上台阶必须直面的难题。你敢说,今后五年不会有政策落锤?不会哪天一刀切“重量税”?别让今天的任性成了明天全社会的集体买单。
最后还是要回归一个最朴素的思考:你到底要买多大的电池,花多少钱,制造多重的负担,把压力转嫁给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续航数值决定的,是需要每个人掂量的选择。大家都有个数,不是谁都能肩负得起的“社会负重”。技术创新的终点,永远是服务生活、减轻负担,而不是一味叠加。不然我们走着走着就变成了,为了虚拟的安全感,把所有真实的隐藏账单都押在了未来。这个帐,你敢随便买吗?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