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文件,引发全行业震动。2025年7月初,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优化汽车产业结构促进多元技术路线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支持燃油车技术升级和产业优化"。这一表述与过去几年强调电动化转型的政策基调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政策转向来得并非毫无征兆。早在2024年底,多位政府官员和行业专家就已在各类场合释放信号,表示需要重新审视燃油车在能源安全和产业链稳定中的战略价值。而此次文件的发布,无疑是这一思路的正式确认。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增速已从去年同期的42%降至21%,而混合动力车型销量则同比增长87%,燃油车销量也止跌回升,环比增长5.2%。汽车行业发展正在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3.87亿辆,其中燃油车仍占据83%的份额。在基础设施、用户习惯和产业链配套等方面,燃油车依然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对电动化进程的重新评估已成为共识。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已相继调整了燃油车禁售时间表,美国也放缓了电动化转型步伐。中国此次政策调整,既是对国际趋势的回应,也是基于国内产业发展实际的必然选择。
此次政策调整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燃油车技术创新的重新强调。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燃油车向"低碳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加大对发动机热效率提升、混合动力系统优化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
自主品牌已迅速响应这一政策信号。长安汽车宣布将投入50亿元升级第四代蓝鲸发动机平台;吉利汽车则加速推进其雷神混动技术的应用范围;上汽集团也公布了新一代1.5T高效发动机的量产计划。
与此同时,合资品牌也纷纷调整战略。丰田中国区CEO小林一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把混合动力技术作为在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众汽车集团则宣布恢复部分被冻结的燃油车型研发项目,并计划在华推出更多适应本土市场的PHEV车型。
资本市场对这一变化反应迅速。自政策发布以来,与燃油车相关的零部件上市公司股价普遍上涨。统计显示,发动机相关板块整体涨幅达到17.3%,变速器板块上涨13.8%,燃油系统板块上涨15.2%。
然而,这一政策转向并非简单的"倒退"或"放弃电动化"。相反,它体现了更为务实的发展思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推动多元技术路线并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
多元技术路线的背后,是对能源安全和产业链稳定的深度考量。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在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完全依赖单一技术路线存在较大风险,尤其在关键资源和核心技术方面可能形成新的依赖。
相比纯电动路线,混合动力和高效燃油技术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依赖和产业链稳定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数据显示,一台中等级别纯电动汽车所需的锂资源是同级别混合动力车型的4-5倍,而充电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则是加油站的7-8倍。
从消费者角度看,这一政策转向也更加贴近市场实际。根据J.D. Power 2025年中国汽车消费趋势调研报告,虽然69%的消费者对电动车持正面态度,但仍有78%的受访者表示充电便利性和续航里程是主要顾虑,52%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混合动力作为过渡技术。
尤其在中国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由于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使用场景复杂等因素,纯电动汽车的普及仍面临较大挑战。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三四线城市的纯电动汽车渗透率仅为15%,远低于一二线城市的38%。
关键是,燃油技术的升级与电动化并非对立关系。在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探索融合创新路线。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日前表示:"未来的竞争不是燃油车对电动车,而是谁能更好地整合多种技术,提供最优的用户解决方案。"
事实上,通过燃油技术与电气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显著提升燃油效率,减少碳排放,还能为电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和资源。据中汽研数据,采用48V轻混技术的燃油车可实现12%-15%的油耗降低,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则可使综合油耗降低50%以上。
从产业发展战略看,此次政策调整还有助于缓解当前新能源汽车领域日益激化的价格战和产能过剩问题。据机构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主流电动车企业平均降价幅度达到11.3%,部分车型降幅超过20%,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至4.8%,创近五年新低。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也呈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为62%,较2023年下降8个百分点,而燃油车产能利用率则保持在75%左右。支持燃油车技术升级,有助于企业更合理地配置资源,减少无效竞争。
国际市场竞争也是此次政策调整的重要考量因素。随着中国汽车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多元技术路线将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国际市场适应性。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490万辆,其中燃油车占比61%,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专家指出,在全球多数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型仍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企业如能在这些技术领域保持竞争力,将极大提升国际市场拓展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策还特别强调了燃油车的智能化升级。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智能网联技术在燃油车领域的深度应用,打造"智能燃油车"新品类。这一思路有望催生更多创新模式和增长点。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5)》,截至2025年6月,中国L2级及以上智能驾驶汽车保有量达到1230万辆,其中燃油车占比39%。预计到2027年,智能燃油车市场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
从更长远看,燃油技术的持续发展对中国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有助于巩固中国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为电动化技术的成熟完善争取了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正如著名汽车分析师张志勇所言:"汽车产业的转型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演进、融合与创新的复杂过程。多元技术路线的并行发展,正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然,政策转向也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平衡燃油车发展与碳减排目标,如何避免企业战略摇摆带来的资源浪费,如何确保多元技术路线下的标准统一与产业协同,都需要政府、企业与市场各方共同努力解决。
未来已来,中国汽车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关口。从"禁燃"到"鼓燃",政策调整的背后,是对产业发展规律更深刻的认识,是对市场需求更务实的回应,更是对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
放眼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唯有保持开放包容的技术视野,坚持市场导向与创新驱动,中国汽车才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在全球汽车产业新格局中赢得更为主动的位置。
你认为多元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政策转向是否符合中国汽车产业的实际需求?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