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

2025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在政策驱动、技术迭代与消费升级的多重作用下,呈现出结构性变革加速、新能源主导市场的鲜明特征。在“双碳”目标与产业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与智能化技术的突破,正重塑行业竞争格局。自主品牌凭借技术优势与精准的产品策略,进一步挤压合资燃油车份额,而传统合资品牌则面临市场份额持续收缩的压力。

2025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有驾

总体市场情况

2025年一季度乘用车市场呈现“低开高走”态势:

零售端:1月受春节前置消费和政策过渡期结束影响,零售量同比下降12.1%;2月政策刺激叠加低基数效应,同比反弹26%;3月延续增长,一季度累计零售512.0万辆,同比增加6.0%。

生产端:厂商积极备货,3月生产量达248.1万辆,环比增加42.9%,为季度峰值。

出口端:一季度出口112万辆,同比微增1%,增速较2024年(同比增长23%)显著放缓,主因俄罗斯市场收缩(出口量同比下降18%)。

表1 2025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总体市场情况

2025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有驾
2025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有驾

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

2025年一季度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月提升,插电式混动车型增速领跑市场

纯电动:纯电动车型仍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主力,一季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59.9%。

插电式混动:由于多家自主品牌陆续发布更经济的插电式混动技术路线,插电式混动车型增速领跑市场,1—3月同比增长138%。

增程式:受纯电动车型和插电式混动车型双重挤压,增程式车型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表2 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情况

2025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有驾

表3 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不同技术路线销量情况

2025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有驾
2025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有驾

不同价格区间市场情况

2025年一季度乘用车市场呈现“纺锤形结构”,10万~20万元价格带占比55%:

低价市场(≤10万元):10万元以下市场份额相对稳定,但受新能源汽车快速渗透、影响,燃油车在该价格区间内的竞争力大幅下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82%。

中高端市场(20万元以上):自主品牌凭借技术创新与品牌力的提升,中高端车型市场份额持续上涨。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消费者对车辆品质与智能化配置需求的提升,中高端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正在提高。

表4 2025年一季度乘用车不同价格区间市场情况

2025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有驾
2025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有驾

进出口市场情况

2025年一季度乘用车进出口市场同、环比走势总体平稳

出口:新能源占比提升至35%,插电式混动车型在发展中国家替代燃油车趋势明显(巴西市场增量贡献84%)。

进口:高端燃油车仍占主导,但国产高端车型替代加速。

表5 2025年一季度乘用车出口市场情

2025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有驾

表6 2025年一季度乘用车进口市场情况

2025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有驾

总结与展望

(一)一季度市场总结

2025 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以“新能源主导、结构性分化”为核心特征,展现出转型深水区的显著张力。从市场表现看,零售端在政策刺激下实现 6% 的同比增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50%(3 月达51.1%),标志着电动化转型进入“质变期”。技术路线上,插电式混动车型凭借“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的场景适应性和进一步提升的技术优势,同比增速达138%,成为拉动市场的重要引擎;而增程式车型受纯电与插混双重挤压,市场份额持续收窄,反映出技术路线竞争的加剧。

价格市场结构呈现“纺锤形”特征,10万~20万元主流价格带占比 55%,新能源渗透率达 60%,成为自主品牌的核心战场;10万元以下低价市场受电动化冲击显著,燃油车竞争力锐减,新能源渗透率高达82%,基本完成“油转电”替代;20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中,自主品牌通过智能化技术突破与高端产品矩阵,持续挤占合资品牌份额,改写豪华市场格局。

出口端累计112万辆,同比微增1%,增速放缓背后是结构优化——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提升至35%,插电式混动车型在巴西、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快速替代燃油车(巴西市场增量贡献 84%),而传统燃油车依赖的俄罗斯市场同比收缩 18%,暴露单一市场依赖风险;进口端国产高端车型加速替代,反映出本土品牌向上突破的成效。

(二)短期趋势展望

1.短期内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市场稳增可期:延续的“以旧换新”补贴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将进一步激活置换需求。

2.供给端发力,产品矩阵迭代加速:车企将针对细分场景推出差异化产品,如针对家庭用户的6/7座插混SUV、针对年轻群体的个性化纯电轿跑,同时800V高压平台将会普及到大部分新上市车型,推动充电效率与续航体验升级,强化新能源产品竞争力。

3.出口结构优化,新兴市场成增量来源:在俄罗斯市场收缩背景下,车企加速开拓东南亚(印尼、泰国)、拉美(墨西哥、智利)市场,比亚迪、长城等企业的本地化工厂陆续投产,插电式混动车型在发展中国家的替代效应进一步显现。

(三)长期挑战与应对路径

1.全球化竞争加剧,本地化生产成必选项:欧美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倒逼车企加速海外布局——比亚迪匈牙利工厂、上汽印尼工厂扩建等项目落地,未来需构建“研发——生产——销售”本地化体系,降低关税影响并适配区域法规。本地化生产必然会涉及到零部件配套体系,也就是供应链体系,因此不单单是整车本地化生产,同时也要把供应链本地化,支持核心供应商做大做强。

2.燃油车市场保卫战与“油电同强”平衡:尽管新能源快速崛起,燃油车仍占据近半市场,且在出口端占比较高。主推燃油车型的车企需通过技术升级提升燃油车经济性,巩固传统市场基本盘。同时要加大油车智能化的速度。

3.技术深耕与成本管控双轮驱动: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芯片供应链风险考验企业韧性。未来需强化全产业链自主能力。国产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将成为突破“卡脖子”、构建成本优势的关键。

4.用户需求升级与商业模式创新:消费者购车决策逐渐从“性价比” 转向“质价比+服务体验”。车企需强化智能化服务生态,并针对个性化场景推出定制化产品,构建“硬件+软件+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价值体系。

数据来源:乘联分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