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固有观念
当上汽集团和华为宣布要深度合作的时候,网上有不少人说“国企还是老样子,改不了”、“奇瑞之前也这么搞,结果不好”。但其实,别被这些情绪化的说法带偏了。这次合作不只是两家公司想搞点新动作,更反映出中国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确实需要打破一些固有的错误观念。
传统车企的高效应激反应
在大家的传统印象里,国企总是被说成“决策流程长”“反应速度慢”。但上汽和华为从2月份官宣合作,到7月份项目就落地了,短短五个月就把一款车给做出来了,这个效率甚至比一些头部新势力车企还要快。这里先不讨论尚界的第一款车跟上汽飞凡的那款车有多像,就算是之前已经拿赛力斯SF5做过智选车的铺垫,问界M5也没这么快推出。这种反常的速度,其实暴露了一个问题——很多行业分析的逻辑有问题,就是把企业的组织属性直接等同于执行能力,忽略了企业在生死关头那种拼命破局的动力。
上汽这次是“背水一战”的心态,这才是关键。作为曾经在中国汽车市场占了一半江山的老大,新能源转型慢了,现在都快威胁到命根子了。当企业把所有资源都押在一个项目上的时候,内部的各种阻力自然就被生存的本能给冲垮了。这种特别高效的决策方式,其实是传统车企在智能化浪潮下面对危机的一种应激反应,而不是国企体制本身就有这么强的执行力。
技术整合胜过原创性
评论区里有人说“上汽要是技术真过硬,怎么销量还这么惨”,这种说法其实暴露了一个很大的认知偏差。你去看看试驾对比,上汽的车在底盘质感、后轮转向这些“看不见”的地方,已经做得跟50万级别的豪车差不多了。他们把80%的成本都花在了这些“不显眼”的技术研发上,这正是传统车企那种执着的技术精神。
但问题也出在这儿——他们太专注于机械性能,反而在车机系统、用户体验这些新赛道上掉链子了,导致整体表现不够全面。
而和华为的合作,其实是一种技术上的互补:华为负责智能座舱和生态系统的打造,上汽则提供底盘调校和制造经验。这不是简单的“代工贴牌”,而是传统制造能力和数字化能力的深度融合。
现在新势力都在争“灵魂归属”,而上汽上一届领导说的“灵魂论”还没被遗忘,但新一届领导用实际行动说明了:在汽车产业百年大变局中,**技术整合能力比单纯追求原创性更有现实意义**。
要知道,上汽当年的桑塔纳,那可是后来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华为合作模式分析
华为按照销售额10%抽成的合作模式,被不少人说成是“利润吸血鬼”的代表。但咱们得理性地从三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15到20万这个价格区间的车本来利润就不高,华为拿10%的分成,其实已经是行业里非常少见的高比例了;
第二,上汽现在最缺的是销量和数据积累,短期内让点利润,其实是为以后智能化转型买门票,这一步可能还得咬牙走下去;
第三,随着合作越来越深入,未来双方说不定会从抽成模式转向更灵活的利润分成模式,就像手机行业里芯片厂商和终端厂商之间的那种动态博弈。
不过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其实是整个产业的演变逻辑。华为的智选车模式,比如问界M7、M9、M8这些爆款车型,已经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影响力。这种模式正在重新定义产业链的价值分配方式。
传统车企现在必须接受一个现实:以前靠卖硬件赚利润的时代可能要过去了,未来要靠软件服务来赚钱。这正是像上汽这样的企业从“整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转型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
但话说回来,产业链的合作模式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不断变化。所以,真正的产业进化博弈,可能才刚刚开始。
系统创新才是关键
“上汽新能源失败就等于技术落后”这种说法,其实暴露了一个很常见的行业误区——就是用一个单一的指标去否定一个企业的整体实力。就像上汽的工程师说的,他们的研发体系就像一个布满灰尘的藏宝阁,里面藏着很多技术,但因为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这些技术没能在市场上真正发挥作用。
这其实就是国企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研发和市场脱节。而这次改革,重点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汽车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再是单纯比拼某个技术点,而是看谁有更强的“系统创新能力”。像上汽的底盘技术、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宁德时代的电池系统,大家都在联手打造一个新的“创新联盟”,这才是未来竞争的关键。单靠某一项技术的突破已经不够了,真正的较量是看谁能整合资源、协同创新。
产业变革中的合作启示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上汽和华为的合作就像是一面镜子:它既照出了传统车企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反映出行业里一些固有的偏见和局限。当“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时,我们更应该警惕那种用老方法去探索新领域的思维定式。也许就像很多智能汽车行业的从业者说的那样,真正决定汽车产业未来走向的,不是那些在网上吵吵闹闹的键盘侠,而是那些在底盘调校室和代码库里默默付出、日夜钻研的工程师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