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挺炸眼的。2023年上半年,国内某新势力造车企业(咱们就不点名了,大家都猜得出来)净亏损超50亿。50亿,这个数字放在汽车行业,妥妥算得上“天文数字”了。更让人一时回不过神的是,这家企业同期总营收只有不到70亿。换句话说,每挣100块,差不多赔掉70块。这不就是“靠烧钱活着”吗?
“这也太不正常了吧?”很多人看到这个数据第一反应就是:这企业还能撑多久?也有不少对新势力不太看好的声音跳出来说,这种模式就是在“赌明天”,没路子了。但咱们别急着下结论,先把这数据掰开揉碎,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说营收。其实营收70亿这个数字本身并不算差,尤其是对一个成立才几年的新势力来说,算是不错的成绩了。毕竟新能源车单车均价一般都在20万以上,卖个三四万台车,基本就能撑起这个营收盘子。数据对上了没问题,说明车是卖出去了。
但问题出在毛利上。这个企业的毛利率是-6%。对,你没看错,是负的。也就是说,每卖出一台车,不仅赚不到钱,还要倒贴。为啥会这样?一方面是激烈的价格战。2023年大家都看到了,特斯拉开了个头,后面几乎所有新能源车企都被逼着跟着降价。这家新势力也不例外,原本定价就已经卡在比较高的区间,现在为了不掉队,只能割肉降价。
另一方面,成本压不下去。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成本占了整车的一大块,这几年虽然整体有所下降,但对一家规模还没起来的新势力来说,议价能力肯定比不上那些老牌大厂。而且,这家企业的产品定位偏中高端,用料和配置相对讲究,进一步拉高了单车成本。降价加高成本,这毛利不亏都难。
营收和毛利讲完了,再来看看费用。研发费用是个大头,上半年花了超20亿。这钱花在了哪儿?主要是新车型和新技术,比如更高效的电池管理系统、更智能的车机交互等等。新势力普遍喜欢在技术上做文章,毕竟以“科技范儿”打市场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但问题是,研发投入是个长期活儿,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见效的。而且大部分新势力研发投入占比都很高,像特斯拉成立的前几年也是这么过来的。
另一个费用大头是营销。新能源车的竞争现在有多卷大家也看到了,各种广告铺天盖地,车展、发布会、体验活动一场接一场。花钱“买市场”在行业里算是常态,这家新势力上半年光销售费用就花了10多个亿,算下来每卖一台车的平均获客成本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有人可能会说烧这么多营销费值吗?从短期来看确实挺心疼,但从长期来看,把品牌认知度和用户基础打起来,确实是新势力的必经之路。
再捋捋现金流。亏了50亿,会不会“没钱烧了”?其实暂时还不用太担心。新势力普遍喜欢讲资本故事,这家企业背后也有不少投资机构在撑腰。而且,它前几年上市的时候融了一大笔钱,还有地方政府的资源倾斜,短期内现金流还是扛得住的。但扛得住不代表可以一直亏下去,后面怎么迅速扭转盈利才是关键。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传统车企呢?是不是就没这么多烦心事?也不尽然。像某些老牌燃油车企,虽然账面上看起来是赚钱的,但利润率也低得吓人,很多时候连个位数都不到。而且它们在新能源转型上也要砸钱,研发、产线,哪个不是大开销?还有那些外资品牌,日子也不好过,尤其是入门级市场,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再看特斯拉,虽然现在盈利了,但别忘了它前十年也是靠亏损熬过来的。所以某种程度上,亏损这个事并不是新势力的专利,而是整个行业在转型期的一个普遍现象。
当然,也不能因为大家都亏,就觉得亏得有理。关键要看这钱怎么花的。如果是乱烧钱,比如没有节制地扩张、盲目上新项目,那肯定是问题。但如果是战略性投入,比如研发新技术、布局新市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再拿这家新势力举例,它现在的亏损更多是为了争取未来的市场份额。但如果几年后规模上不去、毛利回不来,那问题就大了。
所以,这50亿亏损看着吓人,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新能源车企的成长本来就是个烧钱的过程,关键要看烧的钱能不能带来长期的回报。对这家企业来说,接下来的重点是怎么把成本降下来,把毛利拉上去,同时还能稳住规模增长。这是个很难的平衡,但只有做到,才能真正跑出来。
最后一句话,这事看着不正常,但放在整个行业的大背景下,也没那么吓人。重要的不是它现在亏了多少,而是它以后能赚多少。行业转型期,新势力能不能挺过去,还得再等等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