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伙聊车,总绕不开一个 问题:智能化和汽车到底怎么结合,传统车企拉上科技公司,真能带来多大改变?最近看 上汽通用五菱和华为“搭伙过日子” 推出了宝骏华境S,也是个让人挠头的新玩法。咱就说,这事到底能不能成为五菱的“翻身仗”?还是又一个跟风尝鲜的小尝试?我琢磨着,不妨细掰扯掰扯。
先问个直白的:普通人买车,想要的是啥?无非就两头,第一辆或者第二辆家里用的,空间得大,省心,价格别太猛。面对新家用SUV,尤其是像宝骏华境S这么个六座大块头,大家关心的无非也就是 空间、动力、智能、油耗、性价比。
但如今光是“大空间”已经不够吃香了。随便一问,谁家过年不拉个老小亲戚?更何况六座大SUV出来,动线就是瞄准多子女家庭、二胎之家,老少搭配出游最后一公里的刚需。关键是,你得把智能和实用搭配明白了,否则就是暴殄天物。
咱说说这次华为带来的科技,那是真的不差。乾崑ADS 4驾驶辅助,鸿蒙座舱,Limera 激光视觉,这些个名头抬出来就唬人,可老百姓会不会买账?说句糙话,安全和好用是底线,噱头和“大词儿”是加分项。但你不实用,不稳定,谁敢真放心大胆用?咱家里小孩、老人坐着呢。智能辅助得是“四两拨千斤”,老铁们要的是开得稳,停得准,万一遇到事掉链子,那真是砸牌子。
再往深点说,其实很多人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华为的响亮招牌,大家都知道在手机、通信那是顶级的,但汽车呢?技术新归新,适配适合才是重点。鸿蒙座舱听着高端,实际操作是不是卡顿,手机连接是不是丝滑,车机过几年会不会掉队?这些才是真正关乎体验的悄悄话。再加上一堆网联服务,说白了挺好,但真能让油腻中年大哥心甘情愿地从日系或者大通的怀里钻出来吗?这才是考验。
顺道提一句,这几年的新车发布,动不动就标配大电池、大续航。宝骏华境S也备了两套电池,可续航数据有点玄妙:130、160、175km纯电续航,按理说上班通勤可以贴贴补补,但说走长途还是得发动机帮忙。话说回来,混动的意义,其实就是“既要…又要…”的哲学,既要省钱还要无焦虑。但真跑起来,动力那105kW拉六个人、装满后备箱,心里多少有点打鼓:到底能不能给力?毕竟实打实的动力和账面数据,很多时候还是两码事。
咱们再把话筒递给“颜值控”。外观内饰大气不大气、科技不科技其实是锦上添花,大灯、尾灯、一溜镀铬U型装饰、21英寸大脚,确实一亮相就有排面。可真要停进自家小区,5235mm的车长直接“买一送半个车位”,这就又让人开始琢磨:开着爽,停着难,总得有个权衡不是?
大家都喜欢拿智能汽车说事儿,各种声控、刷剧、娱乐,云云。但是想想自己真正用车的时候,几乎都绕不开一个朴素的问题:开得顺,导航准,手机连得上,空调凉的快,远程控车灵不灵。很多高科技功能说到底,买车头两年可能试着玩一玩,最后都得回归“油盐酱醋”——能不能按时接孩子、能不能给对象面儿上争口气,这才是王道。
别忘了,华为虽然这两年智能化吹得响亮,但市场上没啥天生赢家的事儿。说到底,老百姓认的不是“华为加持”,而是车本身踏实。再说五菱品牌,这些年靠微型、低价小神车占据市场心智,突然上到二三十万区间的SUV,能不能让人甘愿掏钱?这还得看五菱能不能把底层逻辑搞明白——不是花活整得多,关键是大家心里会不会说:值不值?
前面说了半天,难不成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联手一定就能逆转局势?我觉得远没有那么简单。看看比亚迪、理想、小鹏、问界,每家都有自己的智能化主张。大家在卷价格,卷科技体验,卷服务。但到最后呢,卷的不是PPT和花架子,而是真本事——谁的车更耐用、更安全、更省心。
比方说那种“L2+驾驶辅助”,看着先进,传说能“解放双手”,可真遇上下大雨恶劣天气,谁敢100%信任?事故发生谁扛责任?这些细节,全是困难。再说智能车机,谁没试过出差时车机死机重启,导航丢包?新鲜劲儿过去,要的还是“稳定耐用”,哪能当真把新车当手机一天一更新。
所以总结下来,华为+五菱的组合,噱头确实有,技术储备没白做,关键看能不能落实成大家用得顺手的、用得住的家用车。价格就更不必说,五菱级别往上一走,消费者马上货比三家,比起一样价钱的合资品牌、造车新势力,你得给别人更强的说服力才行。
最后别光盯着科技感,大六座家用车,洗脚上船的用户还是城区开不开顺溜,电池轻不轻巧,混动省不省钱,保养维修方不方便,三五年后还能不能抗住新一轮技术淘汰。用户在买车时考虑的,永远不光是“新不新”,也不光是“谁做的”,而是“谁更懂我”、“谁能让我省事省心”,这才是中国家庭买车最根本的立场。
换句话说,智能化确实是趋势,可不能迷信它就是未来唯一的出路。汽车行业到最后拼的是耐力,还是让人心里踏实的产品。五菱这次借着华为大旗,会不会成就另一番景象,还是又一个暂时热闹?其实主角不是他们,而是咱们每个用户自己的体验和选择。“再能说的不如开得顺,再多刷新感不如一脚油门有劲”。走到最后,能不能翻盘,不取决于华为的名头上了几个热搜,而是宝骏华境S这个产品自己在市场上的“脊梁骨”。
这年头,花样玩法多如牛毛,大家都喜欢尝试新东西,但归根结底:只有真正懂用户的人,才能赢得用户。你要说“绝地翻盘”,最底层的根基,可不是什么大新闻,而是家家户户的实实在在。咱们拭目以待,别被噱头晃花了眼,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市场会告诉我们答案。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