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一、一辆Model Y引发的“退订潮”
北京的李明是个科技迷,去年刚入手了一辆特斯拉Model Y。
但最近,他在朋友圈发了个动态:
“定了半年的车,最后还是退了。买车不能只看车,还得看老板会不会把公司玩崩。”
评论区炸了锅,几十个点赞里,一半是调侃,一半是共鸣。
这不是个例。
今年4月,特斯拉中国产电动车出货量暴跌61%,连最畅销的Model Y都守不住销量冠军宝座。
曾几何时,特斯拉还是新能源车圈的“顶流”,如今却像被推下神坛的巨人,摇摇欲坠。
二、全球市场集体崩盘:特斯拉的“滑铁卢”
先看一组数据:
欧洲市场:英国销量暴跌62%,瑞典下跌80%,德国腰斩,法国跌去六成;
美国本土:一季度销量同比下降超10%,连加州这种“铁粉大本营”都开始动摇;
中国市场:Model Y被吉利星越L和比亚迪宋PLUS新能源反超,4月销量直接砍半。
更扎心的是,特斯拉的财报像被泼了冰水:净利润暴跌71%,经营利润缩水三分之二,连最赚钱的汽车业务营收都同比下降20%。
有分析师说:“这是我见过特斯拉最差成绩单。”
三、对手杀疯了:比亚迪、大众抄底逆袭
特斯拉卖不动,不是车不好,而是对手太凶残。
1. 比亚迪:价格屠夫的“降维打击”
比亚迪的杀手锏很简单:便宜又实在。
一款续航500公里的电动车,售价才15万人民币,比特斯拉Model Y便宜一半。
这就像你花一杯奶茶钱买到一部手机,谁还愿意花两杯的钱买老款?
更狠的是,比亚迪不光卖纯电车,还搞插电混动。
在欧盟加征关税的风口上,比亚迪直接包船运车到欧洲,硬生生撕开特斯拉的市场缺口。
德国街头,比亚迪销量暴涨755%,英国也翻了3倍多。
2. 大众:老牌车企的“弯道超车”
德国人玩电动车,靠的是“祖传手艺”。大众ID系列销量直接碾压Model 3,秘诀有二:
充电网络:欧洲车主充电能选“低谷电价”,相当于半夜充电只花三分之一的钱;
细节控:德系工艺的精致感,让追求实用的欧洲人觉得“这钱花得值”。
3. 中国新势力:价格战+智能化的“组合拳”
理想、蔚来、小鹏们主打一个“既要便宜又要聪明”。
理想L6卖4880辆登榜亚军,问界M9靠智能化配置杀进前四。
这些车的屏幕比特斯拉大,语音助手比Siri听话,连自动泊车都带“炫技特效”,年轻人直呼“真香”。
四、Model Y为何扛不住?特斯拉的“致命伤”
Model Y不是不香,而是被架在火上烤。
1. 五年不改款:消费者审美疲劳
Model Y上市五年,外观内饰几乎没变。这就像苹果手机四年不换设计,用户早就看腻了。
反观国产车,每年一新款,屏幕越来越大,座椅还能按摩,谁还稀罕特斯拉那个“极简风”?
2. 马斯克“不务正业”:z治立场反噬品牌
马斯克公开支持德国极右翼党,直接把欧洲消费者惹毛了。
瑞典街头甚至出现烧特斯拉的抗议,英国网友集体抵制:“开特斯拉=支持极端主义?”
在美国,马斯克卷入特朗普z府争议,也让自由派消费者弃车而去。
3. 供应链危机:关税大棒下的“窒息”
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特斯拉首当其冲。
一辆Model Y成本涨了几千美元,价格却不敢涨,怕彻底失去市场。结果只能自己吞下亏损,财报难看成“惨案”。
五、特斯拉的反击:廉价车和机器人救场?
特斯拉也不是坐以待毙。
1. Model 2:赌上未来的“白菜价”车
传闻中的Model 2售价可能压到2万美元(约14万人民币),目标是比亚迪的命门。
但问题来了:特斯拉工厂还在为老款Model Y产能发愁,哪有余力造新车?
有工程师吐槽:“生产线还没改造完,马斯克已经在催量产了。”
2. 自动驾驶:画饼还是救命稻草?
马斯克最近疯狂暗示FSD(完全自动驾驶)即将落地,股价应声上涨。
但消费者不买账:“现在连OTA升级都卡顿,还指望它开车?”
国内车企的智驾系统已能自动变道、识别红绿灯,特斯拉的FSD反而成了“期货”。
3. 机器人野心:要放弃造车?
特斯拉最近展示的Optimus机器人,能搬箱子、浇花,甚至跳舞。
但网友灵魂拷问:
“我买车你整这出?我要的是续航1000公里,不是机器人端茶送水。”
六、至暗时刻:特斯拉还能翻身吗?
答案藏在三个关键问题里:
1. 产品线老化:救星还是拖油瓶?
Model 3和Model Y撑起特斯拉九成销量,但两款车都快“超期服役”。
Cybertruck交付仅1.28万辆,高价Model S/X卖不动,爆款变“炮灰”。
2. 品牌信任危机:马斯克的“人设”还能撑多久?
欧洲消费者抵制、美国车主退订、中国网友嘲讽“马斯克不务正业”,特斯拉成了CEO个人形象的“人质”。有车主说:“我买的不是车,是站队风险。”
3. 技术护城河:特斯拉真的领先吗?
比亚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华为智能座舱……中国供应链的崛起让特斯拉没了“黑科技”光环。
更尴尬的是,特斯拉引以为傲的超充网络,正在被蔚来的换电模式和小鹏的800V高压平台追赶。
七、新能源战争才刚开始
特斯拉的危机,本质是“老大”遭遇了“群殴”。
比亚迪靠低价横扫市场,大众用传统优势抢回失地,中国新势力用智能化弯道超车。
而特斯拉困在“老产品-高成本-差口碑”的死循环里,连马斯克都承认:“2025年是生死攸关的一年。”
但别急着给特斯拉写悼词。它的4680电池、FSD软件、储能业务仍有想象空间。
只是这一次,马斯克再也不能靠发个Twitter就让股价飞天了。
新能源江湖的王座,从来只属于能踩着尸体爬上来的人。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