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赛道测试刹车片起火,官方回应不会开没常识,网友炸锅了

最近汽车圈里有件大事,闹得沸沸扬扬,估计不少人都听说了。

就是那个备受瞩目的小米SU7,在懂车帝组织的专业赛道测试里,一脚刹车下去,刹车片居然冒出了蓝色的火苗。

这画面可把大家吓了一跳,新车,还是以性能著称的,怎么就“火”了呢?

紧接着,小米官方的回应更是火上浇油,直接说测试的人“不会开还没常识”。

小米汽车赛道测试刹车片起火,官方回应不会开没常识,网友炸锅了-有驾

这一下,网络上彻底炸开了锅。

一边是车的刹车着火,一边是厂家硬气回怼,这事儿到底谁对谁错?

是车子真的有安全隐患,还是测试团队的操作真的太“业余”?

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捋清楚,看看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门道。

这事儿得从天津的一个专业赛车场说起。

懂车帝作为国内一个非常知名的汽车评测媒体,拉着一台小米SU7 Max版就上了赛道,准备来一场真刀真枪的极限测试。

赛道上开车,跟咱们平时在马路上溜达可完全不一样,那都是地板油、急加速、重刹车,把车的性能往极限里逼。

就在一圈激烈飞驰之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当车手把车开回维修区停稳后,左前轮的刹车片突然蹿起了一股幽蓝色的火焰,虽然火苗不大,也就持续了几秒钟,但被镜头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事后测量,刹车盘的温度飙到了骇人的600多摄氏度。

这是什么概念?

咱们家里烤箱的最高温度一般也就250度左右,这600多度,都快赶上炼钢炉的入门温度了,可见当时刹车系统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视频一出来,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车太危险了!

刹车都烧起来了,那不就是失灵了吗?

万一在高速上发生这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一时间,对小米SU7安全性的质疑声四起。

然而,根据当时车手的反馈,情况又有点微妙。

他说在赛道上某个弯道前重踩刹车时,确实感觉到了刹车踏板变软、行程变长,车子有点刹不住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刹车热衰退”。

但关键是,它并没有完全失灵,后续的刹车功能依然存在,只是效果大打折扣。

小米官方也强调,这并非刹车系统损坏,而是刹车片里的某些材料在极端高温下燃烧了,刹车的基本功能还在。

小米汽车赛道测试刹车片起火,官方回应不会开没常识,网友炸锅了-有驾

面对汹涌的舆论,小米的反应非常迅速,直接开了一场直播来回应这件事。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小米并没有先安抚大家的情绪,而是把矛头直指懂车帝的测试团队,措辞相当不客气。

小米主要指出了两个核心问题,认为懂车帝犯了赛道驾驶的“低级错误”。

第一个错误,就是“跑完不冷却”。

小米的工程师解释说,赛道驾驶后,刹车系统会积聚大量的热量,温度高达几百度。

正确的操作是在激烈驾驶结束后,不能马上停车,而是要以一个比较慢的速度,在赛道上再多跑一圈,这个过程叫做“冷却圈”。

在这一圈里,驾驶员基本不怎么踩刹车,主要是为了让高速流动的空气持续给滚烫的刹车盘和刹车片降温,就像我们对着一杯开水不停地吹气让它凉得快一点一样。

如果跑完立刻停车,没有了流动的空气,那几百度的高温就会被死死地“闷”在刹车系统里,无处散发。

刹车片为了保证摩擦力,里面除了金属粉末,还添加了很多树脂类的有机物作为粘合剂。

这些树脂在温度超过300度后就会分解,产生可燃气体,在高温和氧气的共同作用下,就可能被点燃,形成我们看到的火焰。

所以小米认为,这不是刹车失灵,这是一个物理现象,是懂车帝没有按照赛道规矩办事,才导致了这场“火灾”。

第二个错误,是“有神技不用”。

小米方面提到,SU7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叫“能量回收增强”。

这是电动车特有的一个功能,简单来说,当你松开油门(或者说电门)的时候,电动机就会反过来工作,产生一股拖拽力来让车减速,同时把这个减速的动能转化成电能存回电池里。

这个过程本身就起到了刹车的作用。

小米SU7的这个增强模式,据说能提供相当于0.2G的减速力,这已经接近我们日常驾驶时比较温和的刹车力度了。

在赛道上,如果开启这个功能,每次入弯前,光是松开电门,动能回收系统就能帮你分担掉很大一部分的减速任务。

这样一来,真正需要传统机械刹车(就是我们脚踩的那个)出力的机会就少了,它摩擦产生的热量自然也就大大降低,温度就不容易失控。

小米的意思是,我给你提供了一个能大大减轻刹车负担的“辅助刹车”,结果你关掉了不用,非要只靠机械刹车去硬扛,那刹车过热起火,这个锅我们不背。

小米的这番解释,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确实站得住脚。

任何一台没有经过专业改装的原厂家用车,哪怕它性能再强,直接下赛道进行极限冲刺,对刹车和轮胎都是巨大的考验。

小米汽车赛道测试刹车片起火,官方回应不会开没常识,网友炸锅了-有驾

“冷却圈”确实是赛道驾驶的基本常识。

合理利用车辆自身的性能特点,也是专业车手和评测机构应该具备的素养。

从支持我们国家自己制造的汽车这个角度看,我们当然也希望大家能科学、理性地看待产品性能,而不是一出问题就全盘否定。

然而,问题恰恰出在了沟通的方式和态度上。

一句“不会开”、“没常识”,在很多普通消费者听来,就变了味。

大家会觉得,你这车到底是卖给谁的?

是只卖给懂赛道规矩的专业人士,还是也卖给我们这些只懂红灯停、绿灯行的普通老百姓?

我们买车,关心的是在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下,车子安不安全,可不可靠。

我们不懂什么叫冷却圈,也不一定知道要手动去开哪个模式才能保护刹车。

当我们看到一个权威媒体在专业场地上把车开着火了,我们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担忧。

这时候,厂家如果能先承认产品在极限工况下的冗余设计还有提升空间,并承诺会通过优化软件或者加强用户引导来避免类似风险,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直接指责用户“不懂”,难免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感,仿佛在说:“我的产品没问题,是你用错了,是你配不上我的产品。”

这件事也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今天,汽车变得越来越智能,性能越来越强,厂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厂家是应该像一个“保姆”,尽可能地预想到所有风险,通过技术手段把用户保护得好好的;还是应该像一个“教练”,只负责把技术和功能交给你,至于你用不用、会不会用,那是你自己的事?

支持小米的人会说,高性能必然伴随着高要求,这是客观规律,不能要求一台2吨多重、加速像火箭一样的车,用买菜车的标准去对待。

但更多的人可能会问,既然你的车机系统这么聪明,为什么不能在检测到车辆进入赛道模式,并且刹车温度持续飙升后,在屏幕上弹出一个大大的提示:“警告:刹车温度过高,请立即进行冷却降温!”呢?

为什么那个能救命的“能量回收增强”功能,不在赛道模式下被默认开启呢?

这种“我提供了功能,但你没用,所以是你的错”的逻辑,在家用电器上或许可以,但在关乎生命安全的汽车上,就显得有些推卸责任了。

说到底,小米SU7的这次“起火”事件,与其说是一次质量危机,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沟通和用户教育危机。

它暴露了新兴汽车品牌在面对传统汽车工业百年积累下来的极限工况和用户认知时的稚嫩。

对于我们国家自己的汽车工业来说,能造出性能强大的车,这绝对是巨大的进步,值得我们骄傲。

但如何让这种强大的性能被普通人安全、放心地使用,如何用一种更谦逊、更贴近用户的姿态去沟通,是比技术本身更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功课。

这起事件也给所有消费者提了个醒,高性能汽车不是一个简单的代步工具,它就像一匹烈马,想要驾驭它,确实需要多一分了解和敬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