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汽车圈最近的瓜,比去年夏天的西瓜还甜,齁得慌!
北京现代副总周斌那番话,简直是把舞台上的聚光灯全给自己引过来了。
10月29号的发布会,本该是新车唱主角,结果成了高管“揭露行业黑幕”的现场。
他直指那些宣传册上的“文字障眼法”,说白了就是那些“大标题唬人,小条款免责”的伎俩。
你说这算不算“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国内自主品牌卷得太狠,把合资品牌逼到了墙角。
以前那些高高在上的合资大佬,现在也得放下架子,学着吆喝。
可学不来,又咽不下这口气,只好在自家发布会上,含沙射影地放冷枪。
这不,立马冲上了热搜,比发新车还管用!
笔者的经验是,当一个昔日霸主开始公开批评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时,那份焦灼感,已经渗透到骨髓里了。
过去,韩系车在国内市场那叫一个顺风顺水,谁会去在意那些细枝末节的文字游戏?
可如今,市场风向变了,消费者口袋里的钱越来越精明,你再用老一套的宣传手法,那就是“对牛弹琴”。
想想看,那些动辄“零油耗”、“秒杀一切”的宣传口号,是不是像极了古代的“画符念咒”?
等你真去研究那份技术规格表,那些惊艳的数据,往往需要特定的、几乎不可能复现的工况才能达成。
这不就是典型的“标题党”么?
这套路,简直是把《三十六计》里的“声东击西”用到了极致。
网友们的反馈,简直是把现实撕开了给大伙看。
一位云南老铁就直言不讳:“别的卷王还有戏,现代这架势,怕是要提前退场了。”
这话糙理不糙,市场竞争哪有同情分?
产品力才是硬道理。
然而,总有人能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一位陕西车主就跳出来维护:“我那名图开了好几年,确实没出过大毛病,皮实那是真皮实。”
这说明什么?
说明现代这牌子,根基还在,只是这几年的“面子工程”做得太用力,把“里子”给忘了。
就如同杜甫所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光顾着门面上的光鲜,却忘了底层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那位广东网友的“贬低同行太低级”的看法,也很有代表性。
在商业竞争的擂台上,大家都在使出浑身解数,可当一方开始诉苦,指责对方“不正当竞争”时,旁观者难免会觉得失了体面。
但对于我们这些花钱买车的人来说,谁管你们怎么吵,我们只认车子开起来的感受。
这事儿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一个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被一个高管直接撕开了给所有人看。
大家都在玩“文字魔术”,你现在跳出来说这不对,反而让人觉得你是不是“酸葡萄”心理作祟?
但反过来看,也许是市场压力太大,让他们不得不采取这种“破釜沉舟”的策略,试图用争议性话题,给自己争取一丝喘息之机。
我们不妨转换个视角,如果我是那位高管,面对着国产车在智能化、设计感上全方位的围剿,我能怎么办?
坐以待毙?
那不叫沉稳,那叫等死!
所以,他选择了一种最直接、最能引发讨论的方式,哪怕这份“站台”看起来有点像最后的挣扎。
我记得我上次体验一款新上市的国产车,那氛围灯的细腻程度,那车机响应的速度,简直是把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的“润物细无声”。
对比之下,一些老牌合资车,哪怕是机械素质不错,那内饰的塑料感和过时的车机逻辑,就像是穿越回了十年前的电脑房,操作起来全是卡顿。
所以,周总的这番“怒吼”,本质上是对当前市场环境的无奈表达。
他精准地指出了一个现象:有些车企在用“视觉欺骗”来弥补“产品滞后”。
我们购车者,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别被那些夸张的“大字”晃花了眼。
那些许诺的“极致体验”,是不是真的藏在那份厚厚的合同细则里?
这波“公开喊话”,效果是有了,热度也蹭上去了。
但后续如何,还得看现代自身的产品力能否跟上这波舆论的势头。
毕竟,光靠“揭露别人”,是无法真正赢得市场的。
正如古语所言:“行胜于言。”
嘴上说得再漂亮,真拿不出像样的产品,该被淘汰的,一个也跑不掉。
您觉得这事儿,是老将回光的“回光返照”,还是真能借此契机“浴火重生”?
评论区里,咱们接着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