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天,那天蓝得像有人提前擦过,一尘不染,甚至有点假。
你走在华为总部外面,会觉得空气里飘着一种“今天要出大事”的味道——不是那种开新品发布会的小热闹,而是两家巨头打算坐下来,把未来十年的赛道重新画一遍的那种紧张。
杨青带队进门的时候,我想起拳击比赛前双方对视的瞬间:笑是笑,手心可能都在冒汗。
任正非和徐直军早就在等,不寒暄、不绕圈子,这场见面没什么客套,全是硬骨头话题——怎么把合作绑到最深,从研发桌到销售终端,让彼此能随时伸手进对方工具箱,还能直接改厨房菜单。
猛士M817原本就是东风旗下一台硬派越野车,身板结实、油门踩下去像推土机。
但现在它塞了华为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系统,看上去只是多几块屏幕,其实就像给一个老兵换了数字神经系统。
如果真把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PMS(集成产品营销与服务)搬进去,那整车节奏都会变——从立项到上市按科技公司的速度跑,相当于给猛士换了一颗新心脏,还调了血型,性格也跟着翻篇。
奕派科技这边更有意思,它刚成立,就抱住了华为的大腿。
“DH项目”已经开始做用户调研,但官方嘴很严,不肯说是不是新品牌。
不过业内人基本认定,这八成是在搞类似广汽+华为的新序列,只不过这次更狠,从设计逻辑、生产方法,到营销打法全线嫁接过去。
这不是加配件,这是拆房重建级别的动作,一辆聪明又便宜的旗舰战车,大概率正在图纸上长肉。
这些年我看惯了各种车企找科技公司站台,有的是蹭流量,有的是赶时髦发新闻稿。
但东风最近这一系列操作明显是真动刀自己。
岚图港股IPO走介绍上市路线,不融资先拿身份牌;猛士业务单独分拆成立合资公司,用资本结构逼效率;奕派集中乘用车资源一路推进。
这些动作让我想到古代将军断掉退路以示必胜,那份决绝感,在央企身上并不常见。
而选择深度绑定华为,就是在突围计划里加装涡轮增压器——技术、流程、生态思维一起拉满。
有人担心这种融合风险高,说制造业讲究稳扎稳打,你突然引入一家习惯快速迭代的科技公司,会不会让船晃得厉害。
我倒觉得,现在电动化+智能化竞争已经进入拼速度拼生态阶段,再慢半拍只能沦落到别人舞台上的背景板,而且连一句台词都没有。
所以这个险,该冒。
文化磨合才是真考验。
一边是央企式作风,大而全、有纪律、会议纪要厚如字典;另一边喜欢今天立项明天上线,中途还临时改需求。
当两个世界共握方向盘,中途磕碰一定会发生。
但如果撞出了默契,就是行业地图被重绘的时候——国字号制造实力遇上民营创新力,很可能长出一只我们没见过的新物种。
我脑海里的画面甚至有点科幻,两种基因混搭出的产物,也许能彻底刷新“中国车”的定义。
消费者关心的是最终上市的车型是不是跟以前不一样。
不光漂亮或者堆满配置,更重要的是软件体验丝滑、安全稳定,还有售后环节懂用户。
如果东风真的把IPD/IPMS照搬,我们或许第一次看到国产智能SUV实现概念定义到用户运营无缝衔接,到时候买国产不用补一句“凑合开”,可以理直气壮地推荐:“试试吧,这个真行。”
中国汽车产业早就告别十年前油耗和价格之争,每天都有玩家刷新规则。
从蔚来的服务体系,到理想的小家庭定位,再到特斯拉的软件更新频率,各家都有自己的武功招数。
如果东风+华为破局成功,很可能成为其他国企效仿的新模板,将来跨界婚姻会更多,供应链也会洗牌,从卖硬件变成提供软硬结合+生态包,这才是真正的钱景所在。
有趣的是,当这样的故事多起来,我们甚至需要重新定义“一家汽车企业”,因为它们正在变成半个互联网公司、半个工业集团,还有一点娱乐公司的影子——谁知道呢,以后发布新款附送线上游戏皮肤也不奇怪。
所以媒体写下那个暧昧标题“抱得更紧”时,我脑中浮现的却是一条工厂流水线旁,两个人穿着截然不同制服并肩盯屏幕讨论下一步怎么干。
他们看似平静,其实每句话都是筹码,每一次眼神交流背后都是未来十年的布局。
在这样微妙且高浓度的一刻,你永远不知道哪句低声交谈会成为日后行业震荡的导火索。
而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只能继续假装淡定,然后等着哪一天新闻推送突然弹出来:“他们出手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