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Hi4致敬都江堰,魏建军发声,走更难却更正确的路

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长城汽车的董事长魏建军,把一场新车发布会开到了四川的都江堰,还对着央视的直播镜头,把自家的混动技术跟这座有两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联系在了一起。

很多人一听可能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一个造汽车的,怎么跟古代人治水扯上关系了?

长城Hi4致敬都江堰,魏建军发声,走更难却更正确的路-有驾

这听起来有点像为了宣传硬凑的概念。

但要是咱们仔细琢磨一下他说的内容,会发现这背后还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反映了现在一些中国企业在激烈竞争下的思考和选择。

事情是这样的,长城汽车搞了一场直播活动,地点就选在了都江堰非常有代表性的鱼嘴分水堤。

魏建军在现场说了一句核心的话:“我们要像建造都江堰一样来造车。”这话什么意思呢?

他说,造车不能只想着平时上下班开着舒服就行,那只解决了百分之九十九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那不到百分之一的极端情况,比如遇到暴雨、路面结冰、或者需要紧急避险的时候,车子能不能靠得住。

这就好比都江堰,它平时滋润着成都平原,让这里成为天府之国,但它设计的根本,是为了抵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来一次的大洪水。

在那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工程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那么,都江堰的智慧到底在哪儿,又跟长城的汽车技术有什么关系呢?

直播里请的文化专家介绍说,都江堰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它没有用一个大坝去硬生生地把水拦住,而是顺着水的性子来。

长城Hi4致敬都江堰,魏建军发声,走更难却更正确的路-有驾

它主要靠三个部分配合:鱼嘴负责分流,飞沙堰负责排沙和泄洪,宝瓶口负责控制进水量。

这套系统就像一个会自动工作的机器人。

特别是那个鱼嘴,它把岷江水巧妙地分成内外两江。

在枯水季节,大部分水流进内江,保证农业灌溉;到了洪水期,大部分水又会顺着外江流走,避免淹没农田。

这种“四六分水”的自动调节能力,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长城汽车就拿他们最新的混动技术Hi4,特别是用在新款坦克500上的Hi4-Z系统,来跟都江堰做类比。

咱们普通人可能对各种技术名词不感冒,简单来说,传统的混合动力汽车,有时候是发动机工作,有时候是电机工作,或者两个一起上,像是在不同的模式之间切换。

而长城的这套系统,更像一个聪明的能量调度中心。

发动机运转产生的能量,它会进行一个实时分配。

一部分能量直接用来驱动车轮往前跑,如果这时候还有多余的能量,它不会浪费掉,而是立刻转换成电能,存到电池里备用。

长城Hi4致敬都江堰,魏建军发声,走更难却更正确的路-有驾

这就很像都江堰的“分水”了,都江堰分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流,而Hi4-Z分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流。

核心的道理是相通的,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把资源进行最有效率的分配,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用或者不用。

所以,魏建军说他们的技术是在做“能量的分流”,这个比喻是站得住脚的,背后有技术逻辑在支撑。

当然,如果仅仅是技术原理上的相似,那这个话题可能也谈不了这么深。

魏建军真正想表达的,是一种超越产品本身的造车理念,他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叫“长期主义”。

他说,都江堰能经历两千多年风雨依然造福百姓,靠的不是一时的聪明,而是从根本上为老百姓的长远利益考虑。

这句话放在当下的汽车市场环境里,就显得特别有分量。

现在汽车市场的竞争有多激烈,大家都有体会,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各种新品牌、新概念层出不穷,很多车企都希望能尽快推出爆款,快速抢占市场,赚一波快钱。

但长城选择的是一条看起来更慢、更辛苦的路。

魏建军在直播里明确表示,“我们不投机、不挣快钱、不靠资本驱动”。

长城Hi4致敬都江堰,魏建军发声,走更难却更正确的路-有驾

这意味着要把大量的钱和精力投入到研发上,去解决那些最根本、最困难的技术问题,这些投入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

这种坚持有没有用呢?

我们可以看一些实实在在的数据。

根据文章里提到的信息,2024年,长城汽车的营业收入达到了2021.9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6.73%;净利润更是达到了126.92亿元,同比增长了80.73%。

在整个行业都喊着不赚钱的时候,能有这样的成绩,说明这条路走得通。

而且,他们的车不仅在国内卖得好,在海外市场也很有作为,已经进入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量突破了200万辆。

这已经不是简单地把车卖到国外去,而是在海外建工厂、搞本土化经营,真正地在当地扎下根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长期发展的姿态。

所以,当魏建军说要把长城Hi4做成汽车界的“都江堰”时,他承诺的就不只是一辆车开起来省油或者动力强,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可靠性和信赖感。

就像当晚正式上市的全新坦克500 Hi4-Z,33.5万元的起售价之下,是长城汽车的一种态度:这辆车是为你准备的,不仅能在城市里代步,也能陪你走到更远、路况更复杂的地方,它必须皮实耐用,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这背后,是一种对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的安全与需求的关怀。

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愿意像古人那样,用一种近乎“笨拙”的方式去打磨产品,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技术和口碑,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我们关注。

这或许也代表了中国制造业正在发生的一个重要转变,从过去追求数量和成本优势,慢慢转向追求质量和长期价值。

这条路虽然更难走,但它可能是通向未来的、更正确的一条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