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遇冷,成本难降,半固态先上车

你会不会发现,曾经被追捧为“电动车终极梦想”的全固态电池,这两年,突然就不火了?

曾几何时,大家谈起新能源汽车,一张嘴就是“全固态电池一量产,谁还看现在的锂电池!”

现在呢?资本热情后退,产业新闻也越来越少,满天飞的承诺变成了“遥遥无期”的进步和略显低调的官方回应。

到底是实验室的梦想太丰满,现实的骨感过于扎心,还是这一波技术浪潮,暗地里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门道”?

全固态电池遇冷,成本难降,半固态先上车-有驾

今天咱就扒一扒,全固态电池到底怎么就卡壳了,这玩意会不会就此“高处不胜寒”,实际用户要不要换电动车的时候紧盯着下一代电池,把钱砸在不靠谱的希望上?

得说,最初大家对全固态电池的热情,真像看中了新iPhone刚发布那会,信息差和科技滤镜一加持,哪个品牌不想抢个噱头。

宣传上那叫一个天花乱坠:“两倍续航,不怕自燃,极端安全。”

是的,网上PPT画得好,现实却处处卡壳。

比如续航这个指标,拿实验室最温柔、最精细的条件一测,确实能爬到现在电池两倍的成绩。

可换成实际路况?真不一定。

车子上下班堵成麻花,冬天冷得像关东北大雪夜,夏天高温考验、城市穿梭……

全固态电池遇冷,成本难降,半固态先上车-有驾

理论乘以现实,结果反而更让人担心“掉链子”。

再说“不怕自燃”,的确全固态电池没易挥发溶剂,安全性高,电池自己想爆都很难。

但事实摆着,现在的主流液态锂电池通过各种技术升级,也搞出了麒麟电池这种刺穿都不着火的黑科技,普通人真的差那最后几毫米的极致安全吗?

有点像换大奔还是大宝马,安全等级已经富余了,剩下比拼基本就靠谁家logo更唬人。

讲钱,谁不心疼?

最离谱的,就是全固态电池的售价,连风投和主机厂的财务都能吓一跳。

成本高?别说贵,是贵到“买得起车换不起电池”的地步。

你琢磨一下,同样一辆十来万的经济型电动车,如果真用上全固态电池,那块电池分分钟值半辆车,一上市,车企就得头疼“这玩意有谁买单?”

本来想给用户减压,结果成了资本和工程师们的心理负担。

那贵到底贵在哪?

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就像你去买面包,发现光配方都指定要法国进口高筋粉、鸿运鸡蛋和世界顶级巧克力,还得空运新锅、请大厨。

核心原因,一是材料挑得离谱。

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必须超高纯度,做不到就拉胯,一丁点杂质能直接把性能崩掉。

二是工艺复杂得要命,什么高温烧结(你可以幻想成做陶瓷,温度差一度全锅报废),车间里都不能沾一点湿气——你还得砸钱搞超级洁净厂房,搞得像芯片厂一样。

全固态电池遇冷,成本难降,半固态先上车-有驾

而这每一环,都是人民币垫底,成本根本降不下来。

最后的答案就一句:大众掏不起,车厂不敢上。

再说技术门槛,咱打个比方。

普通锂电池就是一块泡着“稠糊糊液体”的夹心面包,正负极和电解质像三明治馅混在一起,怎么按都方便。

而全固态电池呢?全是固体材料,拼起来像沙雕堆积木,没点灰尘都碰不上的讲究。

两头贴合度“永远不紧密”,电流走起来阻力大,小车还没开起来自己先慢下来。

所以充电慢,耐用度还打折。

原本你指望换这种电池,充电从40分钟缩短到20分钟,结果现实告诉你别想了,反而要更久。

有的科学家试图救急,给电池“打胶水”,上压力,拼命把缝隙抬一抬,小有成果,但工艺又复杂,成本又飙升,还难免翻车。

这是妥妥的“按下葫芦浮起瓢”。

还有材料本体问题:有的像玻璃易碎、有的怕湿气、有的导电慢。

你爱咋挑咋挑,总有Bug冒出来。

说着说着是不是觉得,哎,难不成这就是坑爹新技术?

全固态电池遇冷,成本难降,半固态先上车-有驾

但人家工程师没死心啊。

各路厂商脑洞打开,整出了“半固态电池”这个过渡款。

别全换水,哪怕兑点液,兄弟们先过河才是要紧事。

这个“半固态”可不是糊弄人的文字游戏,实际上是把固态的一些好处留下(比如提升部分能量密度、提升安全性),又保留点液体电解质,让正负极能紧贴,电流跑起来不别扭。

蔚来ET9这种车型已经上路实验了,官方说法是“1000公里续航”,即使实际打个折,也足够日常使用。

而且10分钟充上400公里,说白了,比你排队加油都快,谁还焦虑?

重点是,这类电池的生产成本能接受,不至于做一辆赔一辆,消费者也能真用上,不怕落得个“PPT黑科技”的名头。

类似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也是升级后的液态锂电池,把空间利用率和安全性一块提升,据悉连穿刺测试都稳如泰山,还能控成本。

普通人买这类车,省心省钱,不拖技术后腿,妥妥的量产王炸。

全固态到底会不会封神?

谁也不敢下定论,但各国车企已经分出了流派。

日本这边,尤其丰田、日产,铁了心要啃下全固态这块硬骨头,甚至狠话都放,2027年上车没问题。

就像押宝,通吃或大输一把。

可现实有点骨感,2023年数据说丰田的新全固态电池充放电不到500次就瘫了,这离标准的1000次还差一大截。

全固态电池遇冷,成本难降,半固态先上车-有驾

要不是日本在材料研发有“家底”,真得考虑随时下桌认输。

反观中国和韩国,显然走的是接地气路线。“菜市场先尝咸淡”,一边抓固态电池的技术难题,一边加快半固态投入市场。

中国这方面格外灵活——比如国轩高科半固态通过200℃热箱测试,还把成本压了不少,先上特种和场景化车型,再带动量产经验。

模式很土,但好用,关键在于全链条自主可控,别人卡你“咽喉”概率小得多。

你细看就会明白,中国这思路更像实战派,不幻想一步登天,能走两步算两步,别摔倒了。

说得直白点,全固态电池从研发到走进你我身边的大马路,没个5到8年,别信。

里面哪怕哪个步骤提前了,未来建生产线也要花血本。

车厂真要干,一条生产线投资上百亿,人家得计算N遍再出手,万一失败真得从楼上跳下来。

这还不算得克服的材料迭代、批量封装、实际量产“水土不服”这些隐形坑。

所以说,现阶段追全固态,等于追热点,冷静观望才是王道。

现实呢,半固态电池的“练级”已经练到实际装车了。

一边用用户数据完善优化工艺、一边锁定产业链顶端玩家,把这条路修直了再谈全面升级。

说穿了,等产业链成熟、成本控下来,扔全固态上去,谁也别羡慕谁,一批就是几万几万辆,到时候再谈极致体验,大家心里都底气十足。

普通老百姓现在买车咋挑?别纠结了。

要是你在北方,怕冬天掉电猛,就看看三元锂(对低温友好);南方朋友看磷酸铁锂(安全还便宜点)。

如果家底厚点,工作需求刚好,经常性长途、充电略焦虑,可以考虑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真有必要“尝鲜儿”。

而像蔚来的换电模式,兼容将来全固态,今天买车明天换电池都很方便,不会被技术落下。

千万别纠结“等全固态上量产”,现实里就这几年别指望,谁用谁知道。

想一步登车致富?抱歉,你不是韭菜就是小白鼠,技术可没那么快兑现诺言。

真等到2030年想再换车的朋友,这时候全固态电池到底靠不靠谱,重点还是看两个数:一是能不能循环超过1000次,二是财力能不能承受成本加价别超过50%。

要是这俩都做不到,别的再多说也没啥用处。

咱不是说全固态电池是“诈骗”,但百花齐放的电池现状下,现在已有的液态升级和半固态,早就够用也安全,还要啥“饼中饼”?

市场最后谁赢?大概率是那些既懂科技、又知道用户日常怎么用、肯务实苦干的车企。

毕竟,你要的不是实验室奇迹,是天天通勤“不掉链子”的真材实料。

说到这儿,各位怎么看?

你觉得你身边的用车场景,是半固态先普及,还是全固态能快速后发制人?

来一波讨论,别让期待被炒作割韭菜,理性看待技术升级才是硬道理!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