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说,这年头啥都不容易,但有些东西它还真能逆势生长。比如这个燃油摩托车销量,据说今年1到8月,全国卖出去1220.87万辆,整整比去年多了13.4%!我一边琢磨,一边纳闷——这都2025年了,电车不是主旋律吗?为啥摩托车尤其燃油的,还蹭蹭往上涨?
是不是大家都突然找回了小时候骑摩托的劲头?还是说中国这么大,电动车还没能照顾到的地方,全靠燃油摩托在撑场面?你看看那几个销量猛的企业,大长江、隆鑫、宗申啥的,有一个卖了172万多辆,这可不是小数字。咋说呢,一年能造出这么多,看着摩托车厂的烟囱冒烟,感觉人家还活得挺滋润。
那为什么大家非得买燃油摩托?要说原因,天南海北肯定有不一样的门道。城市里骑摩托是种潇洒,是种自由,年轻点的人管这个叫“摩旅”,老一点的觉得骑要比公交、地铁方便快捷。乡下和小镇,那更是刚需工具,别说电摩托跑不长,充电站也不凑手,燃油的加满油能跑大半天,修起来也方便。有人说,摩托早晚要被新能源干掉,这话对,但也没那么快。现实总是拖拖拉拉,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再者说,这增长意味着什么呢?是大家口袋里的钱多了,所以多买辆玩?还是没法买汽车,就先整辆摩托车过过瘾?有没有可能,这部分人其实是被社会上的盘子挤过来的?比如年轻人工作在三四线城市,工资不高,汽车太贵,电车又不方便,摩托车成了首选。说到底,还是一句老话:解决出行,钱花得起才是硬道理。你说是不是?这和“梦想”没啥关系,纯靠实用。
有的人问:你说,这数据能不能再翻一番?听着挺诱人,可问题来了——这个需求是存量盘还是增量?城市里禁摩越来越严格,二三线城市放宽了吗?还是说摩托车这玩意儿有了新的文化属性,让大家又想起十几年前风驰电掣的日子?从数据看,排前十的企业销量都不低,头部效应明显。市场的集中度还是挺高,说明能干的人继续能干,但新玩家不太容易上桌了。这点跟其它行业也没啥两样,走到头部之前都得夹着尾巴做人。
咱们再看现实操作。摩托车这东西,流行起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策松绑”。你想,前些年“禁摩限电”声音很大,弄得摩托行业小打小闹,结果这两年不知怎么着,有地方一松口,骑车、摩旅的热潮就来了。年轻人玩摩托,穿皮衣戴墨镜,本是小众圈子,现在慢慢拉成大众。很多人觉得摩托是青春、自由、酷,这纯属于“文化加持”。可文化是加分项,真下单的时候还是得看性价比。
你算算账,一辆经济型摩托,售价几千到两万块,养车养油,成本低,管理也松散。试问,这种买卖在当下经济里几乎没啥压力。反过来看电动车,还得充电、定维护、电池一年两年就得换,不能随便改装,玩法少了点。更要紧的是,中国地形那么多样,山区丘陵、小镇农村,到处可见摩托穿街走巷。别说啥环保不环保,有用的东西谁都爱。这不,数据显示这类市场是实打实的刚需。你要非说电动摩托能替代它,有点高看城市化进程了。
今年摩托车产销量增长这么多,是不是说明经济复苏了?我不敢拍胸脯说有啥经济爆发。但至少,人们花钱的方式变了。大件买不起,刚需还得满足,摩托成了很多人的不二选择。你要是天天喊新能源,还得照顾现实。“消费降级”说了快两年了,摩托车其实就是消费降级里的“优选品”——花小钱能解决刚需,顺便还能追点潮流,谁会不喜欢呢?
但“消费降级”是个阶段性现象,不等于摩托车能一直逆风翻盘。这波涨势有啥隐忧?第一,政策风险。哪天环保标准再提高了,“国六”突然升级,不合规的车卷铺盖走人,市场又是一片哀嚎。第二,技术迭代。电动摩托技术如果快跑几步,特别是电池续航再上一个台阶,充电网络更密,油摩托的市场会不会快速萎缩?第三,市场饱和。你再怎么看,每年一千多万辆也不是随便能卖下去的,农村、小镇再多,人口也就那么些,未来要增量还得靠大家口袋鼓起来或者骑车的人更年轻化。
还有一点,这摩托车销量到底是不是高质量增长?你看“产销比”,基本持平,不像有泡沫。但摩托车的寿命长,二手市场活跃,很多老车还在路上跑。这种情况下新车卖得好,意味着车主换新也积极。这是不是有点像功能机被智能机替代时,第一批用户尝鲜,后边渐渐普及到非核心用户?我猜也未必。摩托行业的文化属性、实用属性在中国还没到被全盘颠覆的时候。
有个问题回到最初:摩托车为啥会逆势增长?核心是啥?说到底就俩词——便宜实用。摩托不是谁的梦想,但谁都能用这玩意儿解决眼前的困境。中国三线以下小镇和县城的出行,几十年没变过,电车再怎么发展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没摩托车,很多行业都麻烦,从快递到乡村物流,靠摩托处理最后一公里,没人能替代。
再说企业方面,那几个大的摩托企业现在是稳稳的赢家,但你看,未来小企业还有机会吗?很难了。技术、生产、渠道全是储备,谁敢跟资本较劲?这局头很像互联网平台,头部垄断了大盘,新玩家只能捡边角料。行业也在被资本推着走,一边是传统摩托汽车化趋势明显,另一边电动化又在紧逼。未来的摩托厂家,你不科技化、不增值服务,很快就会被淘汰。过去靠拼装、低价、跑量的时代快结束了。
说到底,摩托车这波增长既有短期刺激,也有长期结构性的支撑。短期看经济、消费心理,长期看文化认同、城乡差异,再拉远点,还得看整个交通领域的变革速度。你问我怎么看未来摩托车市场,简单——别被数据“喜报”蒙了眼,行业发展永远是在政策、技术、消费结构变化的夹缝里求生存。摩托不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但在某些阶段,它是最合适的选择。
行文到这,还是得冒个问题:摩托车的未来,是昙花一现,还是要成常青树?从数据看,短期乐观,长期且行且看。大家都喜欢讨论“梦想”,可最后还是要看钱包里装了钱怎么花。摩托车这玩意儿,懂行的明白,外行也得向现实低头。涨势固然让人开心,但真的不能当做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判断依据。别拿“摩托热”来说发展,毕竟,现实比数据复杂太多。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