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简直赛博朋克小说照进现实:众泰汽车都快熄火了,高管竟然还能旱涝保收,揣走千万级的薪酬,这操作简直让人瞠目结舌。一家车企,年景惨淡到只卖出十几辆“僵尸车”,高管们却能脑满肠肥,这银子是凭空变出来的魔法吗?
先瞅瞅这组数据,堪称黑色幽默:2024年,众泰汽车的产能直接挂零,跟摆烂没啥区别。卖了14辆库存车,营收勉强过得去,5.58亿元,但亏损高达10亿元,六年下来,窟窿捅了250多亿。资产负债率飙升到93.33%,离破产只剩临门一脚。可与此同时,那16位“精英”管理层,薪酬总额居然高达954.91万元,董事长更是豪取196.59万元。这反差,够魔幻吧?
按常理来说,车企掌舵人拿高薪,这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你得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啊!你得匹配这份身价啊!这区区14辆的销量,说句扎心的话,还不如街口王大妈卖煎饼果子的收入高。
当然,肯定有人会辩解,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众泰汽车也曾是弄潮儿,2016年销量突破33万辆,营收逼近150亿。现在只是时运不济,高管们拿着高薪,是为了力挽狂澜,带领企业走出泥淖。这番说辞乍一听好像没毛病,但咱们得拨开迷雾,看清真相。
这几年,众泰持续失血,从2019年到2023年,累计亏损超过240亿。2020年,直接启动破产清算程序。后来,多亏了江苏深商控股集团注资20亿,才算苟延残喘。2022年,还煞有介事地搞了个复产仪式,宣称要重拾旧款T300车型,一款早已被市场抛弃的低端SUV。结果呢?2022年卖了502辆,2023年卖了1112辆。对于一个坐拥11万辆新能源产能的车企来说,这产能利用率,简直低到尘埃里。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众泰还和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律赛国际签了个“霸王条款”,声称要在中东市场倾销1万台T300,价值6.92亿元。结果嘛,脚趾头都能想到,这如意算盘落空了。所以说,现在的众泰,已经名存实亡,算不上什么正经车企了。它主要的营生,竟然是靠贩卖汽车零配件和门业维生,简直是虎落平阳。
再说说研发,这就更让人扼腕叹息了。车企搞研发,那是在烧真金白银,但也是在储备未来的筹码。众泰呢?2024年研发支出才区区570.24万元,简直是杯水车薪。而且,研发团队也在持续萎缩,从2022年的266人,锐减到2024年的81人。这还怎么推陈出新?这“引擎”都快歇菜了。
即便如此,众泰依然执迷不悟,自我感觉良好。他们放出豪言,2025年要借助海外市场,重启T300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还要启动多款新产品的研发工作。这蜜汁自信,真不知从何而来。
说实话,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厮杀惨烈,众泰的胜算在哪里?技术落后,产品乏善可陈,资金捉襟见肘。仅凭着当年积累的一点残存声誉,恐怕很难咸鱼翻身。
当我们想当然地把众泰的没落归咎于“市场大环境恶劣”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症结所在?比如,企业内部治理的痼疾,战略决策的偏差,以及对市场脉搏的迟钝。这些问题,或许比技术短板更致命。
更令人愤慨的是,高管坐拥高薪,与企业一落千丈的经营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这本身就是一种扭曲的分配机制。这种现象,并非众泰独有,在其他一些苟延残喘的企业也屡见不鲜。如何构建一套更公正合理的薪酬体系,让管理层的收益与企业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归根结底,众泰汽车的案例,就像一则警世恒言。它告诫我们,企业要基业长青,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更要锐意创新,拥抱变革。不能只顾及眼前的蝇头小利,更要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布局。更重要的是,要对得起那些兢兢业业的员工,对得起慷慨解囊的股东,对得起整个社会。如果连这些都无法做到,那么即便曾经风光无限,也终将被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所吞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