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集团沉默背后的智驾转型深意

2025年上海车展如期而至,但与此前高呼“自动驾驶元年”的喧嚣不同,“智驾”一词在车企的展台与宣传中悄然退场。在工信部新规的约束下,“安全”“辅助驾驶”成为新的关键词,行业从激进的技术营销转向务实的价值交付,这场“去智驾化”的展会背后,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的理性蜕变。



政策收紧,车企宣传“急刹车”

车企集团沉默背后的智驾转型深意-有驾


车展前夕,工信部明确要求禁用“自动驾驶”“脱手”等误导性表述,统一使用“(组合)辅助驾驶”术语,并强调技术验证与用户安全。这一政策直接导致多家车企连夜修改展板与物料:华为将“高级智能驾驶控制器”改为“L2级辅助驾驶控制器”;理想L6以“智能焕新版”替代“智驾焕新版”;小米、埃安等品牌要求销售禁用“智驾”话术,转而强调“驾驶辅助”。华为、长安等企业联合发布《安全智能驾驶倡议》,呼吁行业“实事求是宣传功能边界”,避免过度承诺。



内核未变:技术暗战升级


尽管宣传话术调整,智能化仍是车企无法回避的竞争核心。华为推出ADS 4.0系统,通过端到端架构降低时延50%,并推出高速L3商用方案;蔚来展示自研芯片NX9031与天行智能底盘,试图通过硬件自主化构建技术壁垒;极氪9X搭载双Thor芯片与5颗激光雷达,演示城区左转、夜间避障等高阶功能。传统车企亦加速布局:广汽计划年内落地L3级车型,长安推动智驾域与电驱域集成,上汽智己L6融合数字底盘与四轮转向技术,探索底层架构革新。

车企集团沉默背后的智驾转型深意-有驾



安全与场景化体验成新焦点


车企的“沉默”并非技术停滞,而是从“全场景解放双手”转向“特定场景优化”。博世推出基于端到端模型的城区辅助驾驶方案,模拟人类驾驶逻辑应对复杂路况;小鹏启动“AI智能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强化用户教育;理想全系标配激光雷达,以硬件冗余提升主动安全。与此同时,城市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加速普及,覆盖城市数量同比增长超200%,比亚迪“海鸥智驾版”以9万元售价下沉市场,推动“科技平权”。



行业阵痛与未来图景


这场“智驾退烧”本质是行业从概念炒作向价值交付的转型。政策规范、用户需求分化(高端追求“无感”、家庭重视安全)及成本下降,迫使车企回归技术、生态与价格的内功比拼。正如博世所言:“软件定义汽车”趋势下,域控制器整合、线控技术、48伏低压电网等底层创新,正在重构未来出行架构。当车企不再依赖术语包装,中国汽车工业或将在理性中迎来真正的智能化跨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