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最近可是搅动了一池春水。
魏建军亲自下场,又是解构又是放狠话,矛头直指高端MPV这块肥肉。
新款高山MPV上市,号称“秒罄”,预订量也是蹭蹭往上涨。
这背后,究竟埋伏着什么玄机?
坦白讲,MPV这块自留地,之前仿佛一直是外来和尚或者新贵们的地盘。
丰田埃尔法加价都得候着,理想L9也卖得风生水起。
长城这次杀入,一上来就摆出要短兵相接的架势,着实令人咋舌。
长城凭什么敢这么豪横?
一方面,估计是骨子里的技术自负。
穆峰直接呛声增程式,说那是“给汽车捯饬个充电宝”,简单粗暴但效能捉襟见肘。
高山MPV祭出Hi4智能四驱,号称能减少能量靡费,就算电量告罄也能撒丫子狂奔。
消费者买不买账暂且不论,起码在技术路线上,长城是想另辟蹊径。
另一方面,也少不了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拿捏。
如今二孩家庭日渐增多,对MPV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之前的MPV,要么太商务范儿,要么空间捉襟见肘。
高山MPV这次主打“全家出行不将就”,空间利用率、座椅舒适度、安全配置,都下了不少血本。
好比那个能吞下13个行李箱的尾箱,还有能自动识别稚童上车锁窗的功能,确实挺能挠到家长们的痒处。
不过,长城这番操作,也并非毫无龃龉。
毕竟,魏建军“解剖埃尔法”这等行径,在有些人看来,或多或少有点“碰瓷”的嫌疑。
而且,技术路线之争,也一直甚嚣尘上。
增程式究竟是不是明日黄花,业内也众说纷纭。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选择哪种MPV,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自身的需求和荷包。
有些人钟情于极致的智能化体验,有些人更看重品牌光环。
长城高山MPV的问世,无疑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项。
然而,长城真正的杀手锏,也许还是那个据传要下探到25万区间的“高山7”。
这个价位,直接叫板腾势D9 DM-i。
长城这套“高配平价+低配升舱”的戏码,有点像华为问界M7,想用更高的配置和更实惠的价格,蚕食市场份额。
长城这招“阳谋”,实则也指向更深邃的行业洗牌。
往昔,国内车企在高端市场,总是被舶来品压制。
而今,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扶摇直上,自主品牌也开始有了和洋品牌一较高下的底气。
长城想通过技术革新和差异化突围,打破这种僵局。
魏建军说,长城要走“最崎岖的路”,研发全域800V架构,推出固态电池座驾。
这种“燃油+纯电”双管齐下的策略,即便短期内可能会遭遇一些掣肘,但从长远来看,或许更有利于长城在未来的市场博弈中占据先机。
单单是高山MPV的定价策略,就足以窥见车企竞争的白热化。
当然,长城能否奏凯,最终还是要看市场反馈。
但至少,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省思。
当我们惯性地将国内车企与“高性价比”画上等号时,是否疏忽了他们在技术研发上的倾注和锐意?
长城这次的“杀招”,或许能给整个行业带来一些新的启迪。
这好比一场孤注一掷,长城把赌注押在了技术和产品上,而不是流于表面的营销花活。
能不能赢,就看消费者最终的裁决了。
而这场豪赌的结局,或许也将左右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走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