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的数据报表,有些看似枯燥的信息,有些波涛暗涌的故事,仔细品品才发现,这不是一份普通财报,而是宣告了一家汽车制造企业正在涡旋中挣扎的现实。旗际汽车,这家刚刚通过运作在纳斯达克挂牌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如今销售惨淡、负债攀升、靠补贴艰难续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一句话:“的游戏,总会留下几块碎棋。”
旗际汽车的这份财报可谓“一身伤痕”。上半年营业收入不到60万美元,同比下滑了82%;主要车型销量更是令人咋舌,合计94辆,连本地汽修店的代步车都能甩它几条街。而这个一度被冠以“新能源强者”的企业,成立时间还不到五年,显然它的脚步没能从创业的激情中迅速迈向实际的市场需求。
如果看看这个企业的渊源,就更耐人寻味了。旗际汽车的背后是山东宝雅和一汽吉林的双重血统,而它的实际控制人吴立春,作为从房地产业起家的“多元化转型玩家”,更是故事中的关键人物。这位加拿大籍华人企业家,用地产打下江山,再逐步跨足教育、金融和新能源汽车,可谓活跃于市场的“常胜将军”。但旗际如今的困境,却让人不禁想问:地产商掌舵汽车,这个草率起飞的商业逻辑,真的能支撑起长久的雄心吗?
吴先生的眼光从地产横扫到新能源汽车,这听起来确实充满未来感,但从旗际的初期发展就能看出一些微妙的端倪——注册地变来变去、股权结构频繁调整、费用攀升到令人咋舌的地步,似乎更多时候,它的重点是纸上的腾挪,而不是产品研发的厚积薄发。旗际上市后虽喊出了“十余款全新产品开发”的口号,可到实际销售时,R7销量仅70辆,车型性能和市场需求的差距让人感到一阵阵凉意。这不是埋头研发,而是像“快餐式创新”般匆匆走上台前,被市场狠狠打了脸。
当然,财报里的另一细节也值得玩味:6180万美元的管理、行政费用,以及巨额的遣散福利支出。与其说这是企业在精细化管理,不如说更像是大规模的“成本漂移”。巨额补贴也成为它的救命稻草,收获比去年增长两倍的助力补贴,但市场也在默默提醒:政府的钱不是一直可以靠的,毕竟连补贴都拯救不了销量的下滑,谁还愿意长期撒钱?
而这些情况带来一个核心问题——旗际究竟是怎样的一家公司?是用运作包装的“汽车明星”,还是被拖累的“市场失败者”?从债务情况看,负债高达6.57亿美元,资不抵债且持续扩大,每卖一辆车,亏损似乎都在乘法运算,谁能一直为这样的账目买单?
回到我们消费者和小股东的视角,格局放大些来看:旗际汽车的现状其实是新能源领域里一些公司的缩影。新能源发展中,确实出现了各路扎堆的现象,人们只看到了市场的潜力,却没有认清其中的水到底有多深。当快速收购和运作成为主旋律,企业只顾贴上“上市”的标签,却忘了汽车制造是个真正需要技术和市场双结合的苦活。新能源汽车火热的同时,也得问一句:那些销量只是个位数的车型,是不是本质上没有触及到用户核心需求?
所以,旗际的教训是否也能给行业敲响警钟?没人反对在汽车之中扮演角色,但如果没有技术作底子、市场做指导,钱终究换不回来消费者的信任。这并不是一场“光速造车”的浪漫冒险,而是一场脚踏实地的技术攻防战,当造梦者一步步离开现实,不管盛名如何浮华,都会慢慢变成赌桌上无人接手的“弃子”。
旗际会不会从困境中崛起,我们暂且不知道。但问题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方向,到底是烧光补贴和资金的豪赌,还是脚踏实地“从零到一”的产品价值创造?每一辆卖不出去的车都在发问,谁该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