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好几个准备买车的朋友,都做出了让人意外的选择——原本一门心思想买新能源SUV的他们,最后却都提了燃油车。这让我挺纳闷的,前两年新能源还势头正猛呢,怎么突然就“失宠”了?带着疑惑,我仔细研究了4月的SUV市场数据,发现这背后藏着一场不小的产业变局。
先看看整体市场情况,4月SUV零售销量同比增长了16.4%,可环比却下滑了10.4%。这就好比你月考成绩比上次进步了,但和班里其他同学比却退步了,看着数据涨了,实际情况却没乐观。经销商们的库存压力也不小,平均库存系数达到了1.8,这意味着他们手里的车,比一个半月能卖出去的还多,明显超过了警戒线。不过,吉利星越L成了这次的亮点,以20347辆的成绩终结了特斯拉Model Y连续11个月的冠军纪录,算是给燃油车争了口气。
再看竞争格局,简直是冰火两重天。燃油车强势回归,前十榜单里占了6席,这可是2023年以来的新高。丰田RAV4荣放、大众途观L这些传统豪强又活跃起来了,合资品牌市占率回升到48.7%。大众的途昂Pro搭载了第五代EA888发动机,用上了VTG可变截面涡轮技术,解决了传统涡轮迟滞的问题,油耗降低了12%,功率还提升了8%,技术一升级,市场反响立马就来了,带动上汽大众燃油车市占率突破10%。
可新能源这边就有点惨了,前十占比降到40%,Model Y销量同比下滑18%,从冠军跌到了第二。而且细分市场两极分化严重,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还被理想L6、问界M9这些车型主导着,但20万元以下主流市场就被燃油车全面压制了,比亚迪宋PLUS DM - i销量同比减少22%,曾经的“爆款”也不好卖了。
为啥燃油车能逆袭呢?我觉得有三个核心原因。是技术升级打破了大家的固有认知。以前大家总觉得燃油车费油、动力肉,现在不一样了。吉利星越L搭载的2.0T发动机融合了沃尔沃技术,配合爱信8AT变速箱,WLTC综合油耗降到7.2L/100km,对于家庭用户来说,省油又可靠,谁能不心动呢?
是价格体系重构释放了红利。合资品牌开始“以价换量”,别克君越艾维亚版本直接降11万元,本田CR - V终端优惠3.5万元,以前想买B级SUV得咬咬牙,现在门槛一下子低了不少。自主品牌也没闲着,哈弗大狗推出“首任车主终身免费保养”政策,性价比一下子就上去了,销量也跟着涨,进入了前20。
还有消费心理的理性回归。现在45%的消费者觉得燃油车价格已经触底了,而新能源车型价格波动大,风险高。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充电基础设施没完善,新能源渗透率不到30%,加油比充电方便多了,大家自然更愿意选燃油车。
新能源市场现在面临着不少结构性困局。技术路线上,增程式电动车市占率提升到38%,理想L6凭借1300km的综合续航成了家庭用户的首选,可纯电动车就受限于续航焦虑了,Model Y在北方市场销量同比下滑25%,冬天续航衰减太让人头疼了。插混车型虽然想靠降价挽回销量,比如比亚迪宋L DM - i降价5万元,可利润率也被压缩到8%,日子不好过。
智能化竞争也进入了深水区,华为ADS 3.0系统加持的问界M9,城区无图NCA功能覆盖200城,单周销量突破4000辆,科技感满满。可传统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就落后了,奔驰EQE SUV月销仅72辆,转型慢的痛点暴露无遗。
供应链成本压力也不小,碳酸锂价格波动让电池成本占比升到整车45%,零跑C11通过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降低了18%的成本,还能保持12%的毛利率,可特斯拉就没这么好运了,4月单车净利润同比下滑15%,价格战对盈利能力的冲击不小。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车的时候得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要是家庭用户,追求空间和可靠性,吉利星越L和理想L6是不错的选择;科技爱好者可以看看问界M9和小鹏G6;务实型买家就考虑锋兰达和宋Pro DM - i,省油又实惠。北方的朋友尽量慎选纯电动车,冬季续航衰减普遍超20%,实在太影响使用体验了。还要关注车企的保价政策,别刚买完车就降价,心里多难受。优先选提供电池终身质保的品牌,能降低后期成本。
4月SUV市场的这波变化,其实是技术、价格、消费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燃油车靠技术升级和价格策略打了个翻身仗,新能源虽然暂时遇到了困难,但它的智能化优势和长期政策红利还是有的。未来的竞争会更激烈,车企得在技术融合、用户运营和成本控制上下功夫,消费者也得理性选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车。你身边有没有朋友最近在选车?他们更倾向于燃油车还是新能源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