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被满大街的增程式电动车晃花了眼?理想、问界、岚图……仿佛不做增程就落伍了。但偏偏有家车企公开唱反调——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在魏牌高山预售会上掷地有声:"长城汽车打死也不做增程!"这番言论犹如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引爆行业热议。
增程式狂欢下的冷思考
当下增程式市场确实火爆。2024年1-10月销量达62.5万辆,同比暴涨95.7%,理想L6单月销量突破2.5万辆。这套"发动机发电+电机驱动"的方案,完美解决了纯电车的里程焦虑,驾驶体验又接近电动车,难怪成为新势力们的标配。
但鲜为人知的是,用户调研显示38%的增程式车主两年内想换插混车型。原因何在?高速工况下,增程车油耗比插混多3L/100km;-10℃环境续航衰减超40%。就像给手机接了个充电宝,看似方便却暗藏效率陷阱——能量要经历"燃油→发电→储能→驱动"四次转换,综合效率不足30%。长城高管放狠话:打死不做增程!Hi4技术凭何如此硬气?
Hi4技术的降维打击
长城敢如此硬气,底气来自Hi4智能电混系统。这套2挡DHT混联方案,在中高速场景能直驱缩短2/3能量路径,效率提升13%;高速爬坡时通过档位调节,较增程再提升15-20%效率。魏牌高山在青藏高原实测中,海拔4500米爬坡油耗比增程车低22%,iTVC系统更实现82km/h麋鹿测试成绩。
与新势力12-18个月就能量产的增程技术不同,Hi4凝结了长城35年造车底蕴。投资200亿的蜂巢能源电池工厂、热效率41.5%的4N20发动机、9HDCT变速箱,构建起"三横三纵"技术矩阵。穆峰说得直白:"既然有了最好的新能源架构,为什么还提供退步的增程技术?"
技术路线的生死博弈
这场较量本质是两种思维的碰撞。新势力选择增程这条"捷径":研发周期短、成本低20%,能快速抢占市场。但90%车型用的都是东安动力或小康股份增程器,同质化严重。反观传统车企,比亚迪DM-p、吉利雷神、长城Hi4都在深耕插混,2024年插混占比已达40%,预计2025年将突破50%。
理想CEO李想曾预言长城会在2025年前转向增程,如今看来要被打脸。长城"七国十地"的全球研发布局正在发力:德国底盘调校、日本电驱技术、美国智能算法,让Hi4系统持续进化。正如穆峰所言:"宁可为1%的用户需求投入100%的研发资源。"这种技术偏执,或许正是中国汽车向上的关键。
当行业陷入增程内卷时,长城的选择给出一记警醒:真正的技术突破,永远来自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而非市场风向的简单追随。这场技术路线之争,你看好谁?欢迎在评论区留下真知灼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