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的故事:从长城汽车的“沧桑巨变”品味中国工业的脚步声
前两天,我跟村里的张叔聊了一会儿天。张叔是个五十出头的农民,皮肤晒得黝黑,手上那厚厚的老茧还能看出当年种玉米、养牛的痕迹。他这两年不忙地里活儿了,开始琢磨换辆车。他说:“咱们农村现在路修得也不错,还是得有辆好车,去城里卖点东西也方便。”他最近盯上了一款长城的混动SUV,嘴里还时不时提到长城汽车的魏建军。
张叔用粗糙的手指拨着手机屏幕,给我看那辆车的图片,“这车不仅能跑乡道,油耗还特低,咱们这样的家庭一年能省几千块油钱!他们出的那款混动,说是在重庆那些盘山路上都能跑得稳当,技术确实扎实”。他一边说,一边对着手机里的优惠信息点点头,眼里满是跃跃欲试的兴奋。
听张叔这么感慨,我能理解他的感触深在哪儿。35年前的长城汽车,只是我们保定一个负债200万的小改装厂,说是“快倒闭”也不为过。而今天它已经不是那个“小作坊”了,无论是SUV还是越野皮卡,长城在中国品牌里都是响当当的名字。乡亲们家门口的路宽了、车多了,从大货车到家用车,张叔从耳边听到的名字也从“解放”“北京”,变成了“哈弗”“坦克”。
慢,是为了最后能跑得更快
“听说长城那老板还挺‘轴’,人家都抢着出新车抢市场,他愣是慢悠悠搞研发花大价钱盖实验室。你说,他图啥呢?”张叔问我。
这事儿可能得从长城汽车的灵魂人物魏建军说起。在很多人眼里,魏建军是个“狠人”。但他在造车的事儿上,偏偏不玩狠的那一套快准狠的营销打法,而是一头扎进技术研发的“慢功夫”里。他曾对着镜头说:“没有技术积累,只是跟风出新车,那是对用户不负责。”
长城汽车的“慢态度”并非哪天突然刹住的巧合,而是一步步扎根于企业里的信念。从国内首个自主品牌的环境风洞试验室,到亚洲最大的安全碰撞实验室,长城砸钱搞起一套又一套基础设施。有时候我想,一个像魏建军这样“轴”的人,可能就是中国制造业里最宝贵的那类人。
“我觉得轴人有时候打不赢风口上的机会,但能扛过很多风浪。”张叔听我说完魏建军的“轴”,点点头,“轴人,最怕的是混日子。”
张叔与一场工业革命的守拙
“轴人的坚持”最终对抗的是什么?从比亚迪到吉利,以及国外品牌的夹击,中国的新能源车业早就是血海市场,谁快,谁就抢先抓住消费者。但魏建军做了另一种选择,他把钱砸进了更难看见结果的地方:底层技术。
比如那台让张叔念念不忘的混动SUV——它的搭载引擎是一台4.0T V8双涡轮增压发动机,直接对标奔驰G级,不仅动力强劲,还燃油效率极高。魏建军还坚持全栈自研电动车科技,“别人说改装、电池外购速度快,但如果出问题咋办?咱的事儿得自己掌控。”张叔比划着发动机,语气特别笃定。这也是魏建军常强调的:企业必须要拥有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对于像张叔这样的农民来说,豪言壮语没啥用,大道理也没兴趣听,他要的是“这车买回家之后省了多少钱、能跑多远”。显然,从长城如今在市场上的表现这份“轴”,让它赢得了越来越多像张叔这样的消费者心里的那份信任。
从车厂到“农家大院”的温度连线
那天后来回村的路上,我开始回想和张叔的聊天。为什么魏建军和长城汽车的故事会激发张叔这样的共鸣?解铃还须系铃人,我觉得答案就在张叔那双别人大概十几年都没什么变化的手——厚重的老茧就像魏建军的“工匠魂”,只有简单直白地坚持,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浪潮中走得更稳。
手里的车可能还没定,但张叔下决心要攒这笔钱。他拍拍裤兜里装着存折的地方,认真地说:“咱农民并不怕日子慢,就怕怕那些一下火一个月就跑偏的东西。长城要是能一直轴下去,这辆车,值。”
听完张叔这句话,我突然有点感慨。过去几十年,中国工业从“只能模仿”到如今能把混动车做出全球竞争力,长城汽车与张叔的日子之间,何尝不是同一种“慢”与“稳”?这或许就是中国工业成长过程中最厚重的一笔注脚。这种信赖的烟火气,它带着点老茧的温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