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结
遇“鬼探头”瞬间刹停,比人类反应快0.3秒,显著降低追尾事故;早晚高峰自动启停,解放双脚,大大缓解驾驶疲劳;新手司机一键倒库,5分钟停进狭窄车位,剐蹭率下降90%……“智驾”的好处或许不少,但近年来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并不罕见。
部分驾驶人开启辅助驾驶后,出现玩手机、观影、睡觉、吃东西等危险举动,不仅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也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当人们开始用“全场景智驾”“零接管”形容这些技术时,一场危险的认知错位正在蔓延。
某社交平台一段刷屏视频揭开真相:某品牌汽车开启“智驾”后,面对突然窜出的外卖骑手毫无反应,车主急刹时,仪表盘“智能驾驶已退出”的提示刺眼夺目。这暴露出技术的“认知盲区”:它能识别车道线,却看不懂骑手张望的肢体语言;能计算车距,但预判不了路口加速的三轮车。当前辅助驾驶系统如同“应试高手”,擅长车道保持等“标准题”,却解不开真实路况的“附加题”——雷达在暴雨中会“失明”,摄像头可能将隧道强光误判为“白墙”,更致命的是缺乏人类“联想能力”:老司机看到滚动的皮球会联想孩童追逐,这是算法无法复制的智慧。
好在这段时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智驾”宣传纷纷改为“辅助驾驶”,行业正在悄然纠偏。某车企将“自动驾驶”改为“辅助驾驶”,并在方向盘加入“每分钟必触碰”的强制设定;某品牌汽车在车机启动时增加15秒安全警示。从“智驾”到“辅助驾驶”,一词之差实为责任重构。前者用“脱手驾驶”“零接管”等话术制造“替代人类”的错觉,后者则明确系统仅是辅助工具。这不仅是表述精准度问题,更关乎法律与安全底线——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明确规定,0~2级驾驶责任始终在人类,而目前国内尚无获批的L3级以上车型。
技术越先进,越需警惕“便利陷阱”。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高歌猛进时,更需保持清醒。真正的智能驾驶不是取代人类,而是用雷达扩展感知距离,用算法提升反应速度。它不是替代人类的“电子司机”,而是像安全气囊、ABS防抱死系统那样的安全助手。
当车企停止制造科技幻觉,当消费者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方向盘前的人类与智能系统才能真正形成安全的共生关系。毕竟,在生死攸关的驾驶席上,再精密的算法也抵不过一个负责任的人类驾驶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