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身边聊车的话题,好像越来越有意思了。
以前大伙儿凑一块儿,聊的是这车发动机怎么样,省不省油,空间大不大。
可现在呢,聊车好像是在聊人,聊一种生活,甚至聊一个圈子。
这不,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理想汽车,就给咱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们好好琢磨一下,这车和人之间,到底是个啥关系。
理想汽车最近可以说是站在了风口浪尖上,起因可能只是一次碰撞测试的成绩不太理想,但这事儿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后面引发的一连串关于“车主素质”的讨论,那才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所有关注这个品牌的人,心里都五味杂陈。
咱们得先说说理想汽车是怎么在大家心里扎下根的。
这个品牌从一出来,就特别会讲故事。
它瞄准的客户群体非常清晰,就是那些在大城市里打拼,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结了婚、有了孩子的中产家庭。
你看它的广告,画面总是那么温馨和谐:一家人开着车去露营,孩子们在后排看动画片,夫妻俩在前排喝着咖啡聊着天,车子就像一个移动的、智能的、温暖的家。
理想汽车给自己的车主贴上的标签,也都是些听着就让人心生向往的词儿,比如“精致的奶爸”、“有爱的家庭基石”、“城市精英”。
这么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很多人花个三四十万,甚至五十万去买一辆理想,他们买的可能不仅仅是一台能跑的机器,更多的是买一种身份认同,一种“我就是广告里那个成功又顾家的好男人”的感觉。
这个品牌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开理想车似乎就代表着一种体面和从容。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广告里描绘的世界再美好,终究要回到现实的马路上来检验。
现实,往往比广告要“生猛”得多。
就在大家还在为理想汽车的安全性争论不休的时候,一段在网上疯传的高速公路监控视频,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那个“温文尔雅”的品牌形象上。
视频里,一辆白色的理想L系列SUV,就因为一点小小的行车路线纠纷,车主竟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举动——他直接把车横着停在了高速公路的行车道中央。
我的天,那可是高速公路啊,后面的车子都是以每小时上百公里的速度飞驰而来的,这么一堵,简直就是在拿自己和一整条路上所有人的生命开玩笑。
视频里能看到,那位下车理论的车主,穿着打扮确实挺讲究,看上去也像个事业有成的人士,但他表现出来的行为,却跟“精英”、“理性”这些词汇没有半点关系,充满了路怒症的暴戾和无视公共安全的自私。
这段视频一出来,网上的评论就炸了锅。
大家都在问:“这就是花几十万买理想的‘高素质’车主?”“开着号称‘奶爸神车’的车,干着这么危险、坑害别人的事,他家里的孩子知道吗?”这个画面带来的冲击力太强了,它把理想汽车辛辛苦苦用广告和社群营造出来的美好滤镜,撕得粉碎。
那个车尾贴着的温馨的“家”的标志,在高速公路的危险对峙中,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点讽刺。
如果说高速拦车只是个别车主的极端行为,那另一类现象则更让人觉得迷惑和不解。
在理想车主这个群体里,好像还存在着一小撮特别拧巴的人。
他们一边开着咱们国家自己制造的高端新能源汽车,享受着国产技术进步带来的舒适和便利,另一边呢,却打心眼儿里瞧不起国产品牌,总觉得国外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某个社交平台上,一位经过认证的理想车主,竟然公开发表言论,说“开国产车本身就是素质不高的体现”。
这话一说出来,把所有人都看傻了。
大伙儿都想问问这位车主:“您是不是忘了,您自己开的那辆崭新的理想汽车,不就是咱们中国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国产品牌吗?”这种一边吃着中国制造的红利,一边又反过来贬低中国制造的“精神分裂”状态,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种行为的破坏性其实非常大。
你想想,像理想、蔚来这些品牌,花了多大的力气,才把国产车的价格卖到了三四十万以上,好不容易让大家觉得,买国产车也可以是一件有面子、有品位的事情。
结果呢,自己的车主却跳出来,亲手把这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品牌自信给踩在脚下。
这不就是自己人给自己人背后捅刀子吗?
这让那些还在观望的潜在客户怎么想?
他们会觉得,我花这么多钱,难道就是为了加入一个连自己都不认同自己身份的群体吗?
这一系列的事情串联起来,就不仅仅是几个车主的个人行为了,它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对理想汽车品牌价值的严峻考验。
李想和他的团队可能现在才发现,造一台好车出来,可能只是第一步,也是相对容易的一步。
更难的是,如何去引导和维护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体的行为和价值观。
当一个品牌把自己和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深度绑定的时候,就等于给自己上了一道“紧箍咒”。
你的用户做得好,会给品牌增光添彩;可一旦用户的行为出了偏差,尤其是和品牌宣传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时,那么对品牌的伤害也是加倍的。
现在,“理想车主”这个词在网上的风评,正在经历一个危险的转变。
从最初的“成功奶爸”,慢慢地被一些负面事件染上了“路怒”、“双标”、“自私”的色彩。
这种品牌口碑的流失,是花多少钱做广告都很难挽回的。
说到底,一个汽车品牌,你可以决定卖给谁车,但你永远无法规定买了你车的人,应该怎么说话,怎么开车。
当品牌赋予的身份标签,变成了一件华而不实的外衣,被现实中的不文明行为轻易戳破时,这种人和车之间的价值错位,最终会在品牌的历史上,留下一道难以修复的痕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