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关于大众全新纯电SUV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得挺广,标题起得特别抓人眼球,说什么“造型前卫,续航420公里,预计明年上市”,还配了几张看起来未来感十足的图片,搞得很多人都以为大众终于要在中国市场发力,拿出一款能和我们自主品牌掰手腕的重磅产品了。
文章里头说得有模有样,新车叫大众ID.Cross,计划在2025年的慕尼黑车展上正式亮相,最快2026年底就能买到。
这消息一出,确实让不少人心里泛起了嘀咕,大众这个在燃油车时代呼风唤雨的巨头,在电动化浪潮里一直显得有些步履蹒跚,难道这次真要开窍了?
不过,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作为一个喜欢把事情弄明白的普通人,我们有必要深入地扒一扒,看看这所谓的“大众ID.Cross”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所描绘的未来,在中国这片已经打得火热的电动车市场上,到底还香不香。
首先,我们得把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搞清楚,那就是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主角——“大众ID.Cross”,以及它将在“2025年慕尼黑车展”亮相的说法,其实是一个信息的混淆和拼凑。
这更像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如果我们去翻查资料,会发现大众汽车早在2017年的时候,确实发布过一款名为ID.CROZZ的概念车,请注意,是两个Z的“CROZZ”。
那款车是大众ID.纯电家族非常早期的概念作品,经过多年的演变和量产化改造,最终的成果就是我们现在已经非常熟悉的ID.4和ID.5车型。
所以说,ID. CROZZ的故事早就翻篇了。
那么,文章里那些科幻的设计图和听起来还不错的参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指向了另一款对大众来说至关重要的概念车——在2023年慕尼黑车展上真正发布并引起轰动的ID.2all。
你看,时间、名字、车型概念,全都被搅和在了一起。
因此,咱们得先明确一点,目前并不存在一款叫做“ID.Cross”的全新车型等着在2025年发布,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ID.2all概念车以及由它衍生出的量产计划。
既然找到了真正的主角,我们再来看看ID.2all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车,以及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ID. 2all的发布,在欧洲市场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原因很简单,它代表着大众品牌初心的一次回归——制造普通人买得起的“人民的汽车”。
大众官方已经明确表示,ID.2all的量产版本目标售价将低于2.5万欧元,折合人民币大约在20万元以内。
在电动车价格普遍偏高的欧洲,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信号。
更重要的是,它的设计风格也一改ID.家族之前那种圆润甚至有些臃肿的形象,变得更加硬朗、简洁,线条里能看到经典车型高尔夫的影子,尤其是那个标志性的C柱设计,让很多老车迷都感到非常亲切。
文章里提到的贯穿式尾灯、简洁环保的内饰、悬浮式的中控屏幕和保留的物理按键等等,这些元素都可以在ID.2all概念车上找到原型。
所以,我们可以合理推断,那篇爆料文章实际上是把ID.2all概念车,以及外界基于它推测的SUV版本(内部代号可能叫ID.2X)的各种信息,错误地安在了“ID.Cross”这个虚构的名字上。
好了,了解了来龙去脉,我们再来仔细分析一下那篇文章里提到的具体参数:车身长宽高分别为4161/1839/1588mm,定位是小型SUV;动力上采用前置单电机,最大功率208马力,WLTP工况下的续航里程达到420公里。
这些数据放在ID. 2all的量产SUV版本上,是比较可信的。
这款未来的小车将诞生于大众专门为经济型电动车开发的MEB Entry平台。
从尺寸来看,4米16的车长确实是标准的小型SUV,比我们国内热销的比亚迪元PLUS(车长4455mm)要小不少,更接近两厢车比亚迪海豚(车长4125mm)的水平,但作为SUV车型,它在车身高度和宽度上会有一定优势,内部空间表现应该不会差。
208马力的动力对于这样一台小车来说,可以说是相当充沛了,无论是城市代步还是偶尔跑跑高速,都能提供不错的驾驶乐趣。
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当所有信息都清晰之后,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这样一款车,如果真的按照计划在2026年才进入中国市场,它还有竞争力吗?
坦白说,前景非常不乐观。
这里的核心矛盾点,就在于“2026年”这个时间点和“420公里WLTP续航”这个性能指标,与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环境之间形成的巨大落差。
首先我们得知道,WLTP续航标准虽然比我们国内常用的CLTC标准更接近实际,但换算过来,420公里的WLTP续航,在日常使用中,特别是在冬天需要开暖风的情况下,实际能跑个300多公里就已经很不错了。
现在是2024年,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两年后的中国电动车市场会是什么样子。
就拿当下来说,我们国内15万级别的自主品牌电动车,续航里程普遍都标注到了500公里甚至600公里(CLTC标准),像比亚迪元PLUS、埃安Y等车型,不仅续航扎实,在智能化配置、车内空间和舒适性上也做得非常出色。
甚至在10万元以下的市场,比亚迪海鸥这样的车型都能提供超过400公里的续航。
当时间推移到2026年,可以预见,我们自主品牌的电动车技术只会更加成熟,续航600公里可能成为标配,800伏高压快充技术会进一步下放,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也会更加普及和好用。
到那个时候,大众这款姗姗来迟的“全球车”,带着一个在当时看来可能已经落后的续航数据,要如何去说服已经习惯了高配置、长续航的中国消费者呢?
大众汽车的传统优势在于它的品牌光环、深厚的造车底蕴以及扎实的底盘调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味儿”。
很多人选择大众,就是信赖它的机械品质和行驶质感。
从ID.2all概念车上,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大众愿意倾听消费者声音的改变,比如回归经典的设计和增加实用的物理按键。
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中国市场,评价一辆电动车好坏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车子“好开”,他们更看重车辆是否“好用”和“好玩”。
一个流畅、智能、生态丰富的车机系统,一套聪明、可靠的驾驶辅助功能,如今的重要性已经丝毫不亚于传统的“三大件”。
而这恰恰是包括大众在内的许多传统合资车企目前最大的短板。
大众ID.系列在国内上市以来,其车机系统的卡顿、逻辑混乱等问题一直备受诟病。
如果到了2026年,大众的这套软件系统没有革命性的进步,那么即便这台新车的机械素质再好,它在消费者眼中也可能像一部系统老旧的智能手机,纵然硬件不错,但用起来的体验却处处掣肘。
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上,产品力上的任何一块短板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光靠品牌情怀,恐怕很难再打动新一代的年轻消费者了。
全部评论 (0)